搜索新闻

一个彩电业的“隐形”大佬:鸿海

工厂、面板、渠道,成就没有品牌的巨头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2-05-28 作者:萧萧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工厂、面板、渠道,成就没有品牌的巨头

    进入彩电代工市场(在彩电市场竞争白热化,净利润日趋走低的背景下进入一个成熟的薄利行业),进入彩电面板市场(在面板业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进入一个巨亏行业),进入3C渠道市场(虽然赛博数码入行不晚,但进步缓慢,在今天国美苏宁等电商已经占据显赫位置,甚至逼走诸多国际巨头的时候,进入一个拥有强大对手的充分竞争行业):作为代工之王的鸿海,这些动作如果都能成功那将是一个崭新的彩电巨头。

    鸿海在彩电产能上的实力早已经突破千万台。如果不仅仅是计算整机的产能,也计算背光模组段的产能,鸿海、冠捷这样的代工巨头,已经位于全球彩电产业前五名的门槛之上。在液晶面板领域,奇美、夏普两大巨头在手:鸿海已经成为唯一一个贯穿小尺寸面板到10代线的液晶面板企业,其产能仅次于三星、LG,位列世界第三,而在技术上夏普“液晶之父”的美誉可让其称雄第一。渠道,这是鸿海产业链中一个还没有“最终解开”的环节。但是,如若与外资品牌(作为台湾企业,鸿海也可算作外资了)比较,鸿海则是在国内市场第一个拥有自身渠道建设的外资企业:三星、LG、索尼、夏普,虽然强大,但是却在渠道上不得不依仗国美苏宁的帮助。

    这样一个鸿海,或者说是鸿海彩电,除了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市场他已经是一个足够强大的竞争者,在全球市场也已经是一个不得不被正视的市场参与者。而其作为代工企业最主要的短板“品牌”真的无解吗?

    目前,彩电市场上日本传统二线品牌,专注家庭影院市场的JVC与台湾代工企业瑞轩合作,共同发展液晶电视。瑞轩负责生产,JVC提供品牌授权。从此瑞轩将尝试从代工走向品牌经营,先以北美市场的音响店为主,走中高端路线,与现有代工的VIZIO品牌做区分。这也是历年来日商愿意将品牌交由台湾代工厂商经营的首桩案例。国内市场,被松下收购的先锋和三洋品牌也找到了“婆家”:先锋与苏宁电器签订独家承销协议,由苏宁电器独家承担先锋液晶彩电在中国的销售工作,包括面向中国消费者的终端零售和向其他销售渠道提供代理批发业务,同时苏宁电器也将承担起先锋彩电的物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流通环节的职能。简单地说,在中国的先锋液晶电视并不是先锋生产的,而是将使用权交给了苏宁,而苏宁就找代工厂生产,接着贴上先锋的牌子,然后在苏宁各大卖场销售,所以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先锋液晶电视是相当实惠的,因为这是贴牌的产品。三洋电视,和先锋的模式是类似的,只不过三洋电视的使用权是卖给了国美而已。依托代工,三洋和先锋的产品能够比市场同级别产品便宜20%左右。

    如果说JVC、先锋和三洋的例子离鸿海很远,那么另一个品牌,苹果则与鸿海关系密切:鸿海是苹果最大的代工伙伴之一,鸿海旗下的赛博数码还负责部分苹果在国内的销售工作。而,苹果是一家“设计性”3C企业。

    苹果,作为全球最昂贵的消费电子产品品牌,却几乎不生产任何产品:他所擅长的是设计、运营、服务,利润来源更多的不是硬件而是“服务”——因为虽然苹果公司依靠卖出产品,一次性获得很多的利润,但是消费者之所以在乎苹果的产品、并愿意付出更多的钞票,是因为此前“苹果”服务的口碑。这种服务口碑,现在更多的备用一个专有名词描述,叫做“应用体验”。应用体验是什么?专家告诉我们,他是一种极致的功能设计和软硬件后台技术的制程,但是他更是消费者的一种“心情”。因此,也有人称苹果是一个靠买“心情”赚钱的企业。

    无论苹果的利润如何产生,可以知道的是苹果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特异性”。在鸿海或者富士康,甚至其他人的工厂里,同样的工人、同样的工序、同样的设备和技术,也在生产着不同品牌的产品——这些产品自然没有苹果的利润高。苹果这种成功的方式:我设计、别人制造,也吸引了很多人的模仿,例如最近国内火爆的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是小米公司(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一款高性能发烧级智能手机——只是研发而已,制造是在泰国等地的代工工厂完成的。小米第一款手机M1于2011年8月发布,售价1999元,主要针对手机发烧友,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Hz的智能手机,并宣称其搭载的Scorpion双核引擎。2012年5月18日,小米公司新产品小米手机青春版正式上线,售价仅1499元,目前已正式接受预约,报名人数日前超过75万,但是官方在5月18日开放购买的时候仅限量供应15万台!——这样的销售记录,对于国产手机企业无疑可以进入一线竞争行列了。

    小米手机的最主要武器来自于定制版MIUI系统——这是小米研发的关键点。此外,小米还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科学搭配产品硬件性能,并严格要求代工企业按照最高质量标准制备产品。小米手机的特点是,独特的软件体验、高端的配置、适中,甚至稍低的价格。实现这些特点的关键是全球一流手机工厂的制造和辅助硬件设计支持;创新性的软件开发团队;以及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创意”。

    无论是苹果还是小米,都像人们展示了一种奇特的产业结构:品牌与产品的分离、设计与制造的分离。这是全球代工产业带给3C市场的最大变化。甚至目前的国内彩电品牌也参与到了这种竞争之中。例如,康佳、长虹的电视部分是被鸿海代工的;TCL代工东芝的电视,甚至负责东芝电视的渠道销售工作;三洋、先锋的电视业务更是全权委托国美苏宁在进行。接下来的一年之内,鸿海代工的一个重磅大戏则是苹果智能电视:这也被认为是鸿海购入夏普液晶面板线股份的原因之一。

    苹果智能电视的消息一经穿了很久。作为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的有一个居家型智能设备:智能电视,他的计算、娱乐和通讯特性更为显著。目前,拥有手机、平板、PC等方面诸多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的苹果没有理由置身事外:剩下的悬念只是,号称只推出最好的产品的苹果,究竟会打造出怎样一款智能电视机;以及现在有小米的智能手机的成功,借助智能之风,会不会出现“小麦或者玉米版的智能电视”的成功呢?毕竟,智能电视也需要MIUI这样的,好的差异性定制系统、需要一流的配置、严格的质量控制、低廉的价格,同时也有“代工巨头”的大力“制造能力”支持。

    品牌与产品的分离、设计与制造的分离——3C行业这种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而实质上,计算了苹果手机、小米手机在“网络销售”方面的强劲表现,我们已经可以想象一种这样的产业结构:鸿海负责制造、辅助硬件设计、物流和销售售后;品牌企业负责技术标准设计、应用设计、软件设计、应用服务和数据支持——两家企业软硬辅助,相辅相成:这种情景也就是鸿海为什么消减了脑袋进入彩电代工、进入面板市场、进入渠道市场的原因了。智能电视这种软硬结合、服务与硬件结合,同时制备技术有相对复杂、制造投资较大的产品更为适合上面这种商业模式。

    对于鸿海这个隐形彩电帝国,不应过多的期待他制造自己品牌的产品:品牌是鸿海最不擅长的。但是,却可以期待,很多智能彩电产品尤其制造、并由其销售;很多智能彩电的品牌(产品设计者和服务者都可以推出自己的品牌彩电产品)紧密与鸿海合作,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异化产品和“用户体验”服务(其中自然包括大家期待中的苹果智能电视)。——这种模式才是鸿海外来最可能的“彩电王国”,甚至3C王国的蓝图。

 标签:
上一页 1 2 3 4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最新平板电视观察资讯

OFC2025丨长飞以创新科技赋能数字未来

当地时间4月1日,美国光纤通讯博览会及研讨会(OFC)展览盛大开幕,长飞公司以“Connect the World

HDMI 2.1b功能为娱乐系统设立新标杆

如果打算将所有这些影音产品组合成一套家庭娱乐系统,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还有更多好消息。由于HDMI&r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