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夺冠前的21世纪初是日企的美好时代。在2003年的时候,没有一个同行能够和夏普竞争,这个液晶之父占据了全球液晶电视市场50%的份额。一台20寸的液晶电视售价9999元,15%左右的利润率帮助夏普赚了很多钱。彼时索尼和松下还在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之间摇摆不定。而来自韩国的三星和LG渴望将技术掌握在手中,它们认为更大更薄的电视必将成为主流,毫不犹豫地押注液晶电视,并用策略在产业链上游占尽优势。
液晶面板对于夏普来说,只是一个上游资源,它封闭自己,只为自己生产的电视机提供面板。而对于三星来说,面板就是一个公共资源,它一方面购买台湾面板用在自己的低端液晶电视机产品上,一方面将自己生产的面板卖给本国企业。这样它既控制了大量的面板供应市场份额,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己的电视机制造成本,并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权,一个体现是,业界盛传的“三星面板是高端产品而台湾面板是便宜货”的印象就是由三星主导的。
结果,封闭的索尼、夏普等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节节败退,情势在2006年终于发生了逆转,三星在终端市场成为第一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等离子逐渐走向终结,液晶面板产能急剧扩张。
迟到者索尼直到2005年才发布液晶电视BRIVIA系列,它用成本控制和优质营销让BRIVIA在全球热卖,液晶也在那个时候成为索尼的盈利支柱。2006年索尼开始和三星合作投入第八代液晶面板的生产,这是当时最大的液晶面板基板。不过它仍没有放弃等离子电视,直到2008年索尼才彻底抛弃等离子,全面转向液晶电视。
夏普在2007年才开放面板资源,却为时已晚。“我已经跟别人做了十年的生意,已经很熟了,有什么必要换呢?”创维副总裁刘棠枝说。在中国市场,电视机整机制造商都成了三星、LG、奇美和永达的客户。比如海信的供应来源是三星、LG和奇美,创维供应来源是LG、奇美和永达,甚至索尼为了降低成本也开始使用台湾面板。2009年台湾面板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超过韩国面板,但到了2010年,韩国面板又夺回中国市场53%、全球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是,三星的好日子也仅止于此。一旦所有玩家都开始参与,并且难以就整个行业理性规划产能,液晶面板便陷入了产能过剩,并带来大幅亏损。2009年开始,巨头们大笔投资高代生产线致使接下来两年产能过剩,导致液晶面板业务大幅亏损,不仅没能达到帮助它们节省电视整机销售成本的目的,还必须降价亏损销售,这拖垮了包括整机销售和液晶面板在内的整个电视业务。更重要的是还有更低成本的竞争对手:这包括来自台湾的奇美和友达光电,还有内地的面板生产商京东方和华星光电。
以32英寸面板为例,2011年低谷时已比2009年的峰值价格下降了约40%:液晶面板价格每3年大约下降50%,而液晶面板制造成本下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其售价下降的速度,“液晶面板生产线动辄投资数十亿美元、每年固定成本折旧高达10%的大笔投入,产能很难精准规划,而生产线只有日夜轮转才能赚钱。”TCL一位区域总经理说。
在夏普,液晶面板业务的亏损是导致巨亏的主要原因,它的台湾对手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2011年的净亏损则分别为19.3亿美元和22.45亿美元。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三星的液晶面板业务开始出现亏损,2011年全年的净亏损达到22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2亿元),压力之下,2012年2月,三星电子决定拆分其面板业务。
就这样,平板电视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在上游,每个面板都亏损,巨头们却寄希望于规模效益能够拯救自己,因为它们难以放弃垂直整合的策略;就下游而言,这个行业里玩家都能推出又大画质又清晰的液晶电视,产品差异性相对来说很小,一上市就容易陷入价格战的电视业务对于它们来说又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