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了131年,“黄色巨人”柯达(Eastman Kodak)在日前提出了破产保护。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同样耳熟能详的日本骄傲──索尼(Sony)、松下电器(Panasonic)──也只能在记忆里徒留回味?
消费电子低迷 不放手就卖一台赔一台
日本电子业八大龙头,日前纷纷下修2011年财报预期(决算至3月31日),其中松下敬陪末座,更创下惨赔7800亿日元的历史纪录;2012年正值创立100周年的夏普(Sharp),赤字达2900亿日元;索尼电视部门8年来亏损总计约达7000亿日元。
另一方面,即使历经了日本311大地震、泰国供应链洪水肆虐,加上日元升值等等打击,仍可见日立(Hitachi)、东芝(Toshiba)、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三家大厂屹立不摇,三公司合计仍有3600亿日元的盈余。
“日本电子业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分析,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重挫出口以来,日本电子业便分化成两类:一是统称“弱电系”的消费电子业,持续向消费者提供电视、手机等家电制品;二是“重电系”的工业电子业,偏重销售给企业、新兴国家各类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
这一分为二的结果,却是消费电子委靡、工业电子走高的趋势。然而原本以质量、创新享誉全球的日本家电,为何又会一蹶不振?
“在日本国内,家电普及率只要超过30%,获利就会开始衰退,”巴克莱证券分析师藤森裕司2008年提出了“30%魔咒”一说,从黑白电视、录放影机、传统手机都能归纳出同样的结果。
新型家电一旦普及成了日用品,在功能上又无法彰显出品牌间的差异,最后就只能在价格上决一死战,拖垮获利。
以索尼节节败退的电视来说,若比功能质量,如今对手韩国三星(Samsung)青出于蓝;若比价格,日本制造仅人员成本就是韩国的两倍,不仅“卖一台赔一台”,还有中国海尔(Haier)等新兴国家的品牌紧追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