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界的某些“未卜先知的仙人”传说,2011年是智能电视的启蒙年,2012年则是智能电视的普及年。然而,对于这样的观点,业内赞同的声音却并不多:智能彩电赚吆喝不赚量,赚钱不赚市场份额的市场反馈已经不是秘密。
智能彩电声势浩大
目前,国内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智能彩电的概念:云电视、安卓电视、语音电视、手势电视、在线支付电视、微博电视,几乎没一个品牌不在打智能概念。康佳、长虹、TCL、创维、海信、三星、LG等等品牌均会在最显著的宣传未知向消费者推荐之一“时尚”概念。一时间似乎智能电视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不仅是彩电厂商们对智能报以钟情,一些周边厂商也在炒作智能的概念:例如通过购买一个智能盒子,可以将家庭既有电视升级为智能电视的宣传,已经代替了多年前开始盛行的“高清播放机”,成为影音播放设备市场的一个新嚼头。甚至,一些手机厂商都在宣称自己的手机与电视链接,可以使得电视机的应用智能化。
面对来势汹汹的彩电智能潮,如何才能科学理解智能电视的本质呢?
业内专家表示,智能电视本质上体现了“三网融合”、“三屏融合”的概念。智能电视是指那些能够自由的获取包括电视网络、互联网、甚至手机通信网,涵盖了DVD、BD、高清播放机、PC电脑、手机等等各种终端设备的“影音娱乐”、“资讯互动”和“支付消费”功能的电视机产品。
通过对智能彩电的本质的解读,可以看到,智能电视不仅仅是买回家的那个黑色的“矩形壳子”,更包括一系列的系统支撑。例如,内容平台的支持、应用平台的支持,内容和应用授权的支持和保密,系统硬件与软件运行性能的匹配支持,OS操作平台的支持,各种输入界面工具、程式和硬件设备的支持等等。只有这一系列系统性的支持纷纷到位,智能电视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性能。
而从另一个方面讲,目前智能彩电市场还存在着“消费者市场”准备不足的瓶颈。强调三网融合、三屏融合,就必须强调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有效接入和互通,就必须强调电脑、手机、电视等多种应用的互通和融合。这样的消费市场要求消费者在多个方面具有应用习惯、应用技术、应用平台和硬件、以及应用资源资金投入的准备。具有完善的这样的家庭应用条件的用户,目前所占比例依然有限。
相对于“智能”彩电这个新生事物,对于多数消费者还没有做好“消费准备”,与智能对应的传统电视产品,功能简单实用的傻瓜电视依然是“消费”的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彩电市场2011年智能电视的份额比例也就在10%上下;即便是从商家的上架产品中的比重来看,智能电视也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普及”大门所需要的一半的货架占有率。
另一方面,从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因素上看,智能电视一半仍然属于高端性的产品,在价格敏感性市场,特别是三四级和农村市场,所占消费比例几乎为零。传统电视,凭借产品价格低廉、性能稳定、使用简单的特点,依然是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中年、老年消费者的首选产品。
降价、配套和透明成未来智能电视发展关键词
面对尚不成熟的智能电视市场,智能彩电在未来还必须在价位、配套和透明性等关键领域努力突破,才能真正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首先,智能电视由于刚刚兴起,在价格成本控制上,由于前期研发因素、量产因素和总销量因素必然始终处于一个较高价位。特别是在专用硬件平台成本依然较高的背景下,其总体市场售价必然显著高于没有安装智能功能的彩电产品。价格因素依然会是消费者选择智能电视的首要障碍,也是2012年智能电视最需要突破的瓶颈。
同时,系统配套上,智能电视还比较薄弱。例如以智能电视的游戏功能为例,其多数游戏都是简单的小游戏,不能很好的发挥大屏幕的震撼力和家庭成员互通平台的“天然优势”。如果能够有更多出色的典型有游戏介入这一市场,必然会给智能电视市场带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其实不仅仅是游戏,更包括多种在线应用,电视和网络应用的混合应用等多方面的应用体系和配套设备的不足,也是制约智能电视普及的关键。这方面的突破甚至不是彩电企业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社会资源的介入,共同挖掘智能彩电市场这个新金矿。
另一方面,产品透明性也是智能电视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就目前智能电视的消费对象而言,多数是年轻时尚一族。这类消费者选择智能产品多数是因为自身具有很强的IT和数码类产品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但是与数码和IT类产品比较透明的核心参数体系,却没有在智能电视领域达到很好的继承的体现。
以智能计算为核心的智能电视,硬件性能,例如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扩展和升级能力,等各种硬件性能参数的透明化是消费者理性选择智能电视的基础,也是体现出智能电视较传统傻瓜电视溢价部分的价值的关键。未来智能电视企业还需在这一方面做好工作。
以三网融合概念为核心的智能电视必然是彩电产品发展的趋势。告别单纯性应用、开启多重应用市场,将彩电这一客厅娱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这也就决定了智能彩电虽然暂时还不能大张旗鼓的取代所有传统产品,但是,终有一天彩电市场会是是智能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