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爱”十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去年11月爆出的“索尼将收购爱立信持有的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公司50%股份”的消息,终于变成现实。至此,风云变化的国际智能手机格局又现一搅动因素。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向记者确认,交易已经于2012年2月15日完成。“这标志着2011年10月27日由索尼与爱立信共同发布的收购计划全部完成,索尼爱立信成为索尼的全资子公司。”
“对于索尼手机近期的动作会否真正冲击目前苹果、安卓系、WindowsPhONe三足鼎立的格局,我觉得应该不太可能发生。”,通信行业专家陈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日系品牌回归中国,背后的契机可能是看到智能手机时代降临带来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索爱品牌正式归于索尼旗下这一事件,暗合目前日系手机厂商重回中国市场之势。目前,NEC、京瓷等日系手机品牌踏上重返中国市场之路。
索尼10.5亿欧元布局手机业务
据悉,此番股权交易正式完成后,爱立信从此项交易中约获得75亿瑞典克朗(约合10.5亿欧元)的收益,并将在2012年4月25日发布的第一季度报表中计入收益表中的“其他运营收入”。
由此,中国消费者熟知的“索尼爱立信”品牌将正式成为历史,公司也正式更名为“索尼移动通信”,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索尼方面透露,索尼移动通信除位于我国北京的一处研发中心外,在隆德、硅谷、东京均设立了研发中心。员工人数约8000人,注册资本为1亿欧元。
据悉,双方的合作最初可以回溯到2001年10月1日索尼爱立信公司成立之时。合资之初爱立信和索尼两家公司都将各自前途未卜的手机业务进行整合,然而“磨合”却难称有效。
十年有余的磨合,索爱在智能手机时代降临之时并未推出足够震动市场的机型,期间苹果、安卓系和WindowsPhone系列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索爱去(2011)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公司勉强止住多季度亏损的势头,净收入为零。而二季度净亏损达5000万欧元(7060万美元),手机出货量较一季度的810万部减少了6.2%,相比去年同期的1100万部锐减30.9%之多。
索爱的困境可以说是整个日系手机在中国遭遇困局的一个典型。就在数年前,功能手机风潮向智能手机刚开始转轨之际,包括东芝、松下、三菱、京瓷、夏普等众多日本手机厂商均失利中国。
陈志刚向记者表示,在上述企业中比较看好索尼。“毕竟索尼品牌力很大,其余品牌中NEC和松下分别是在设备端和家电领域比较具有知名度的品牌,而非手机品牌。而智能手机是典型的消费品,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尤为重要。另外,索尼在营销手法上也属于比较开放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