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面临“独立自主”的挑战
无论是给别人代工面板,还是让别人代工整机,或者是出售关键的制造工厂,并在核心研发领域引入高通这样的分享伙伴,夏普在解决“财务危机”那近百亿美元债务问题的同时,都会面临着“独立自主权”丧失的挑战。
2012年3月27日,鸿海已经和夏普达成如果9.9%,成为最大股东的协议。但是,此后夏普股价大跌,导致鸿海如果协议账面资产严重缩水。于是,在新条件下重新谈判变成了必然。不过,两家公司新的努力,却无论如何都难以“两个巴掌拍到一起”。
此前,夏普坚持最多9.9%的股份为入股限制,其担心的事情在于鸿海启动法律上的“夏普解散程序”。日本法律规定,单一大股东持股达10%则可以申请解散公司。夏普担心一股独大的鸿海,会借着解散夏普实现对夏普的重组和核心资产的全面掌控。
但是,在夏普股价大跌之后,让鸿海的股东认可以原价收购夏普的股份,显然极其困难。可选的选项是,提高控股比例,进而保证夏普得到足够多的资金——这对夏普是难以接受。但是,如果降低资金额度,这虽然有利于鸿海的利益和夏普的控制权,但是却不能解决夏普的“资金饥渴问题”。
在如此矛盾之下,夏普和高通的联合则更添变数。虽然高通的小额度(对于夏普这类大型公司,不足百亿日元的投资算不上大金额)投资,不影响鸿海具体投资夏普的受益和持有权限问题,但是却成为夏普“股价”价值的风向标。如果共同的投入能得到5%的股份,那么鸿海更大比的投资应该得到多少股份呢?
事实上,夏普现在面临的问题,远远要比和鸿海的投资控股谈判、讨价还价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多得多。
夏普液晶面板对外客户最大的是苹果(包括预期中的苹果电视机),但是鸿海是苹果最大的合作伙伴、代工企业;高通和苹果具有重大合作关系;夏普依赖于鸿海的彩电代工;鸿海持有夏普最先进面板线的巨额股份;高通在液晶面板技术上投资夏普……这一个利益链条背后的“话语权”,在夏普巨亏之下只可能被放大,不会缩小。
据媒体消息称,夏普液晶面板能在今年摆脱最低跌到50%开工率的“经营惨状”的主要因素,除了市场自身的回声,就主要得益于鸿海和苹果的采购。
正是基于这样的话语权,也是基于自身的利益,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如果只是投资,我为什么要与夏普合作,我不是风险资本家。如果仅仅是资本投资,夏普可以与银行、投资公司合作,完全不需要鸿海。”
目前,夏普已经在9月26日宣布,开始向日本国内的札幌证交所、名古屋证交所和福冈证交所提交退市申请。(夏普于1955年在名古屋证交所和福冈证交所上市,1959年在札幌证交所上市。)这对于夏普而言无疑是艰难的选择。但是,真正艰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到来。
面对巨额的债务问题,亏损、主业的低迷(例如被寄以厚望的手机业务2012年度可能萎缩超20%,此前的王牌业务液晶电视萎缩大18%),如果夏普不能盈利、不能利用股市融资、也得不到鸿海这样“实业”投资人的认可,夏普必须做出更大的利益让步。但是,对于已经没有多少资产可以用来金融抵押的夏普,除了管理权、控制权、以及核心技术,恐怕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让步的利益了。因此,夏普的下一步将有可能更为困难,甚至在不断的出售中“被”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