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智能电脑:彩电企业的新出路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2-12-04 作者:萧萧

TV企业与IT的不解缘

    2012年,全球PC巨头联想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进入传统家电产业腹地开疆扩土。但是,面对这能电视给予的IT业者进入家电业的机会,家电业者并不想坐以待毙。对于传统彩电企业,他们也在想着如何来分“PC”一杯羹。

   

    国内最早进入电脑市场的家电企业是海尔。但是,就是这个全球第一白电巨头,国内绝对第一综合家电企业,却在电脑市场摔了跟头。虽然,电脑市场一直是代工产业的天下,作为整机厂商,主要部件几乎可以全部外购,甚至全权委托OEM厂商设计制造,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进入这个市场”的理由。

    海尔1998年涉足电脑,此后三年连续亏损,2001年底,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改请台湾两家厂商做OEM,同时海尔电脑开始断货,2002年上半年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关闭,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被注销。海尔电脑事业进入最低谷,自后海尔电脑放弃了原来的大干快上的思路,开始埋头做客户和品牌的积累。导致海尔电脑业务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家电企业在品牌形象和管理方式上与传统IT企业的“格格不入”。不过,对比创维、海信和TCL等企业的PC市场的拓展情况,海尔电脑目前已经算是家电PC厂商中的佼佼者。

    彩电企业的IT之路并不顺,但是似乎困难没有吓到任何一家家电巨头。

    2011年海信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虽然海信更愿意称其为I.TV。2012年,三季度创维则推出可“I.KAN”云电视主机产品。这两款产品在形态上相差万里。一个是具有电视功能的平板电脑,另一个是为大屏幕电视的智能应用配备的“机顶盒”。但是二者在技术体系上却空前一致:ARM嵌入式通用计算设备。同时,海信和创维推出以上新产品的行业背景也极其相似:智能电视大普及。

    据研究数据表明,2012年三季度国内彩电市场智能电视占整体消费市场的比重已经达到40%,而在两年前的2010年,这一数据还几乎是“零”。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消费者对多样的网络娱乐的需求,以及以智能手机应用为关键市场基础的“智能计算”技术的广泛成熟。

    无论是海信ITV还是创维IKAN,在产品定位上都依然不离“电视”,这个品牌优势领域。但是,这不能成为决绝承认“ITV”和“IKAN”的电脑本质的理由。创维虽然明嘴上不说,却愿意将这个机顶盒命名为“云电视主机”——套用电脑主机的概念,而不是以往的、家电领域最常用的“盒子”的概念。海信则直接的不回避ITV产品的平板电脑属性,只是强调其是更适合陪着自己智能电视应用的“平板电脑”。

    联想曾经表示,自己的智能电视“就是PC”;微软也在计划将XBOX变成智能电视主机;小米已经在开拓自己的“盒子”电视市场;乐视网也对这一块蛋糕虎视眈眈……在众多IT企业抢食智能电视市场的同时,彩电企业以同样的“智能技术”路径渗透传统PC市场,特别是渗透配合大屏幕电视机应用的,“家庭客厅娱乐PC”市场,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何况,在PC的上游市场,巨头们早已对PC和TV的划界不在敏感。

PC跨界的机遇

   

    传统的PC市场是以INTEL和AMD主导的X86架构CPU 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的封闭性非常强。因为其核心CPU的供给厂家本质上只被intel一家垄断:这不仅是因为,intel在这一市场的份额一家独大,更是因为唯一的竞争者AMD需要INTEL众多的x86架构的授权。为此,两个名义上的竞争对手却拥有很多“秘密授权协议”。

    PC市场的这个以INTEL一家独大为核心价值链,是更多的企业在PC市场一展身手,特别是后进者一展身手的最大麻烦。但是,这种局面却开始出现了松口。

    2012年6月份的时候,AMD就已经透露会在明年的APU中引入基于ARM Cortex-A5架构的TrustZone硬件安全技术.但是,AMD的计划并不仅仅如此。AMD还将会设计基于64-bit ARM架构的处理器,首先从云和数据中心服务器领域开始。这将使AMD成为业内唯一同时拥有x86、ARM架构产品的厂商。通过此项合作,ARM会得到AMD优势的64为计算和图形处理计算技术的支持,令智能芯的运行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AMD也将摆脱在X86架构上被INTEL授权协议桎梏的境地,同时在核心芯片能耗指标上超过对手INTEL。

    AMD与ARM的联手,被认为是PC业在CPU问题上企图摆脱“intel”宿命的关键努力之一。有着类似想法的还包括苹果公司。据国外媒体报道,据熟悉苹果研发项目的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当前正探索在Mac中配置iPhone和iPad所使用的芯片技术,来替代当前的英特尔处理器。

    05年开始,苹果电脑放弃了IBM处理器投身INTEL阵营。这被认为是intel彻底获得X86架构处理器在通用PC市场霸主地位的里程碑事件。但是,此后苹果最赚钱的产品确实使用ARM架构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ARM IP核授权的方式,使得苹果可以自己开发自己的CPU,实现了产品差异性的提升,并成为苹果崭新竞争力。如果苹果在MAC等领域改用自己的ARM芯片,那么手机等业务上的诸多优势竞争力,就会被成功转移到通用电脑上。这符合苹果的利益。不过实现这一点之前,苹果首先要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MAC版ARM处理器。

    与CPU界的纠结不同,pc跨界革命的另一端,OS系统方面的脚步却快的出奇。Android(安卓),谷歌最新版的操作系统,被应用中大部分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上。而从安卓4.0版本开始,消费者可以发现这个系统的新变化:谷歌声称,4.0版本将只提供一个版本,同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设备。这将是人类首个跨越三个硬件平台的“OS”系统。

    玩穿越的不仅有谷歌,还包括OS领域的绝对老大微软。微软最新的Windows 8操过系统支持来自Intel、AMD和ARM的芯片架构,同时通过Metro风格界面,对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提供更为出色的支持。。本质上,WIN8还没有实现在X86和ARM两大架构、PC、TV、PAD、PHONE四大设备之间实现同一版本全面兼容:但是这确实windows的目标,也是win8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OS”系统演进趋势。

    无论从CPU为核心的硬件上,还是从微软为核心的OS软件方面,PC产业现在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传统INTEL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挑战。不同的厂商和消费者真正在为一个不属于INTEL的PC时代做准备:这就是智能PC时代!

    实际上,最初的智能PC产品就是智能手机、后来还有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电视——在这些领域INTEL已经处于劣势。ARM智能阵营现在缺乏的只是一关键的传统PC形态产品的突破者。

    这种市场格局的转变,给予了IT企业进入TV等家电领域的机会,也给予了TV等家电企业进入IT市场的机会。对于彩电市场“联想已经来了”,那么PC市场“TV厂商”还有多远呢?

如果不是“盒子”

   

    电视机顶盒为什么叫盒子呢!表面看来是由于这些产品是放在电视顶上的(对于传统的CRT产品而言),因此而得名“电视机顶盒”,简称盒子。但是,本质上,盒子这个概念却包含另一层含义:盒子是用来配合电视使用的,是“看电视”的辅助设备——在应用体系中,盒子处于从属地位,电视则处于支配定位。

    但是,反叛者来了!创维I.KAN盒子的名字居然叫做“云电视主机”:这个盒子居然是“主机”,是在应用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机器”。盒子能成为这种电视娱乐中的主要地位机器的原因在于智能时代,赋予盒子的强大功能和众多使命:上网、网游戏、文档处理、智能计算、甚至家居智能控制等等。

    虽然,I.KAN的最新产品依然不能成为一台称职的电脑:因为他的计算水平还有限,也不具有内部大容量的独立存储能力。甚至,比较主流的平板电脑,创维的这个盒子都不具有任何的“性能优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作如下设想:

    有一台这样的产品,win8的ARM版操作系统,具有键盘鼠标的输入输出,具有音视频输出,具有USB通用接口,内置硬盘,具有大容量内存和强悍的高通四核高主频ARM cpu……但是,这台产品不具有配套的显示器和任何接受电视信号广播的功能。如果消费者将这台产品摆在客厅和电视机连接,那么这台产品应该叫什么?机顶盒还是电脑呢?

    这样的设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现在有些消费者将平板电脑和电视连接,并使用特质的键盘鼠标(可能是无线的)来进行输入输出操作,并在电视上玩游戏、看网络大片。这种玩法和以上的假设产品的关键差别仅在于,平板电脑拥有触摸屏幕,而假设中的那台设备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主机而已。

    实际上,彩电企业对于IT企业抢食其饭碗的做法,并不是没有反制之道。进入2011年以来,TCL、长虹等企业都在加强智能手机市场的攻势,海信甚至在推自己的“平板电脑电视”。这些企业不仅意识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与传统彩电和新兴智能彩电配合应用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一个“泛通用计算市场”的来临。

    就像联想规划中的四屏一云:PC、TV、PHONE、PAD只不过是计算设备配给了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应用功能的“同质”产品,他们都将在同一个互联网上找到“相互沟通共存”的基点。

    阵营如此,对于那些已经有了电视功能的非智能平板电视机,如果想上网,配一台电脑主机有何不可?配一台更便宜、更节能的“智能电脑主机”有何不可!未来的智能电视,智能主机和电视显示功能像大多数分体式PC那样属于两个设备有何不可?彩电企业借助智能电视,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智能主机、智能电脑进入PC市场有何不可!——只不过需要把电视的尺寸最大适合桌面应用的大小,并提升智能主机的性能到高主频四核ARM CPU而已!

从TV到PC的监管之“困”

   

    IT企业进入电视市场也好,电视企业进入PC市场也好,甚至TV连上互联网也罢,这些新行业趋势的背后除了看得到的技术和资本力量,巨头对未来市场的逐鹿之外,还包括看不见的监管体系的突破和重构。

    从硬件角度看,传统的电视机和电脑都属于工信部管理,而且基本可以认为是备案制的。只需声明自己做什么,并通过质量检测,就可以生产。工业部门管理上的备案制,也被延伸到了网络内容上。传统的网络内容也均实行备案制,网站只需声明自己的业务范围并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即可开门大吉。

    对比之下,广电部门的管理方式却大不一样。首先广电部门很少涉及具体的硬件产品的监管,即便与硬件产品挂钩,广电部门也是通过“信号加密”这种软件方法来限制硬件产品的使用权限。本质上,广电部门可以看做是“内容监管”机构。由于“内容”制作、传输的特殊性,广电部门对内容监管如果要做到位,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审查和牌照模式。即事先审查内容的创造、制作和成品,颁布许可令;对内容传输和供给网络颁发许可牌照。

    但是广电部门的这种内容监管体系却并不完整:广电部门对内容的创作和传播的监管在“网络”这个新兴领域都是“虚弱的”。例如,网络视频如果来自个人,他的适当性只由播出机构审核,其合法性主要有个人负责。这与电视剧、电影的制作完全不同。再例如,传输上,在网络上传播视频的门槛非常之低,但是在涉及电视设备上的内容传播,即便是通过网络在电视上播放内容,都要经过严格的“牌照管理”。与数十家主流媒体都具有网络视频播出权不同,通过网络在电视上播出内容的被授权者只有7家,通过传统渠道在电视上播出内容的媒体则只有各级电视台。广电对内容的监管,呈现出在网络上尽可能严格,但是受制于技术和历史原因不能完全做到监控;在电视终端上,无论内容来自哪里,都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虽然这也面临一系列技术型难题。

    不同的监管体制,必然导致在电视智能化,电脑智能化,电视电脑再也无法准确做技术区分的时代,形成“监管之困”。

    如果一台产品,显示器巨大(和主流电视机一致),采用智能电视或者智能手机类似的ARM计算架构,没有任何电视信号接收处理功能,没有内置网络电视软件,但是消费者把他放在客厅,通过自主安装互联网上的程序(几乎都是免费的),欣赏很懂来自CNTV或者新浪,更或者网游自主上传的娱乐视频内容——那么这台产品就是代替了原来电视机的功能,但是他是电视还是电脑却难以得出结论。在其上播出内容、传播内容,要遵循电脑,还是电视的规范也成为一个政策性难题。

    事实上,不需要这类产品,也可以为工信部和广电部门在监管问题上开出一道无解的题:智能电视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连接网络,通过自己安装软件无限扩大功能范围。因此,如果消费者自己开发一个网络程序,例如不受监管的浏览器和视频播放设备,随意播放网络上的内容,而置所谓的工信部备案和广电总局的牌照不理,这种行为在监管上又如何定义呢?

    实际上,现有的监管问题都来自于历史的“技术局限性”。历史上,互联网是一个开发的、兼容的、自由的系统;但是广电网趋势一个从服务器到终端的单项的、树状应用的、局限的、封闭的网络。问题是,现在新兴应用和新兴技术下,这两个网络已经在同一设备上被相辅相成的使用。这就导致两种历史脉络形成的监管体系的碰撞和一系列就有方式、方法的不适应性。

    目前,在国内年轻人花在电视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大约拥有3成以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电视机产品,而将家庭娱乐的主要精力花费在电脑上。也许,一定意义上,三网融合只是广电网络的一项愿景:实际的情况是,通信网络成为IP互联网的一部分;宽带互联网路接过以往电视网传播视频内容的责任;传统电视网络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进行自由互联、双向沟通的改造,将自己变成互联网——三网融合不是互相融合,而是互联网融合通信网和电视网,是电视网的改造、变迁和消亡。

    总结:

    站在不断演进的智能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智能电视只是电视厂商未来蓝图的一小步。就像PC企业在介入智能计算和智能电视领域一样,彩电企业完全可以凭借智能电脑,进入传统PC市场——虽然这种转变将很艰难,但是在彩电娱乐网络化,电视网络逐渐被互联网战胜的背景下,任何行业性的壁垒都不足以阻滞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业态、应用方式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转变。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