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电”,一个普通消费者往往不够熟悉的家电分类名词!却是区分众多家电厂商业务范围的有效分类手段。例如,美的和格力不制造黑电,他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与之对应的白电产品上;而另一些厂商则主要生产黑电,例如索尼、创维。
广义的黑电,是指家庭中的大量影音产品(他们往往外壳为黑色,因此得名“黑电”),包括电视机、DVD等影碟机、录像机、音响(音箱和功放)、游戏机等产品。狭义上,黑电有时也单指彩电。
在全球家电版图上,黑电曾经一度是日本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业的标志性产品:索尼特丽珑的珑管彩电、松下的DVD录像机、东芝开创的DVD行业标准、以及现在索尼主导的BD行业标准,此外还有众多的日系家用音响厂商。
日系黑电产业的辉煌从其品牌阵营之强大可见一斑:索尼、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洋、先锋、JVC……这些品牌中索尼、松下、东芝、夏普四家均在2011年进入全球彩电十强(在黑电产品阵营之中,电视是核心产品。其它则是电视的辅助产品)。而在BD和BD录像机产品上,索尼和松下处于全球绝对领先位置。家庭游戏机产品索尼和日系的任天堂则占据全球仅有三大厂商中的两席……
但是,日系黑电集团强大的表象却掩盖不了其“外强中干”的实质。2011年,索尼、松下、夏普巨额亏损,三家累计近200亿美元。索尼更是已经连续四年巨额亏损。三洋和先锋两家企业则在此前已经分别被松下和夏普收购,日立和东芝的彩电事业正在全球主要市场萎缩,并逐渐成为日本国内的区域性品牌……
日系黑电的下坡路
日系黑电巨头市场的没落在我国市场表现更为明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松下、索尼、日立、三洋的彩电和其他黑电产品几乎可以再国内每个城市买到。甚至很多农村家庭都购买这些“昂贵”的日系品牌彩电。那时候,拥有一台日本产电视机,就如同今天购买一台最新的苹果手机一样,足以令人羡慕一番。
但是,从1996年开始,国内彩电产业进入崛起的快车道:长虹、康佳、TCL等品牌在低端、低价位市场开始稳稳占据优势。日系彩电逐渐退出农村和三四级城市市场。2000年开始,创维不闪式健康逐行扫描电视、长虹CRT背投大尺寸电视逐渐普及。在一线、二线城市市场,国内彩电品牌开始拥有能够在高端市场与日系产品抗衡的产品线。
此后,随着液晶电视机的崛起,在2005年到2010年韩国彩电业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折,成为世界彩电舞台上的一哥。国内彩电企业也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崛起过程。2012年,海信自主品牌液晶电视甚至已经开始进入日本本土市场。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十一黄金周,国内彩电市场又迎来了一波热销潮。尤其是46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的高端电视,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30%,正日益成为市场主流产品。而在这些高端大尺寸电视机中,中日韩正在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按实际销量计算,韩国品牌位于第一阵营,日本品牌则位于第三位,本土企业则位居第二位。
尤其是受到中日钓鱼岛事件的影响,日系彩电的主要品牌索尼和夏普的销量均受到冲击。使得这个十一黄金周,韩国和本土品牌彩电高端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高端彩电市场三足鼎立,低端彩电市场国内本土品牌一强独霸的局面就已形成。
对于日系黑电企业,开始没落的不仅仅是彩电一条产品线!
碟机方面,BD淘汰DVD的局面已经形成。这对于垄断了BD大部分专利的日系企业,无疑是个好消息。索尼也宣布将逐渐停产普通DVD产品。但是,黄雀捕蝉螳螂在后。BD崛起尚未形成,网络影音发行的规模就已经超过了传统碟机产品。这一变化使得碟机产品的主要应用市场(影音发行)已经日渐式微。同时,半导体存储和云存储的崛起,也大大蚕食了BD的“存储”(碟机等产品的第二大市场)市场。
在游戏机方面,索尼家用游戏主机等产品依然畅销。但是掌上游戏机,PSP及其升级品,却遭遇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智能设备的挑战。未来,手持智能设备和智能电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游戏主机,而成为市场的新宠。
在黑色家电的另一大主线产品,音响上,日系巨头也面临着衰落。首先,音响不是每个家庭都购买的产品,其市场范围本身就低于TV和碟机。第二,音响一定程度上具有随着彩电产品走的(专业音乐音响除外)特点,日系巨头在全球彩电市场的衰落必然影响其音响产品的品牌价值。第三,平板电视的出现,使得消费视野更多集中在大尺寸画面上,音响产品受关注程度在下降。第四,惠威等本土音响品牌的崛起,以及韩国和欧洲音响品牌的被认可,在国内市场、甚至全球市场分食了日系巨头的传统份额。这些变化使得日系音响行业不得不面临“下坡路”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