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蓝光:受延迟困扰 是否仍能辉煌?

来源:消费电子设计 更新日期:2011-02-14 作者:Brian Dipert

游戏机之争

    在2005年5月中洛杉矶举行的E3(电子娱乐大展)上,当时索尼北美计算机娱乐公司总裁兼CEO Kazuo Hirai及母公司总裁Ken Kutaragi似乎是全球瞩目的人物,两位公司高管走上台,发布PS(PlayStation)3游戏机(图1)。两人都曾在PlayStation 2项目中担任过重要角色,而PS2在一代游戏机大战中击败了传统竞争对手任天堂的Gamecube,以及新兴对手微软第一代Xbox(参考文献1)。在此过程中,PS2成为光学DVD(数字视频光盘)介质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得益于其DVD回放容量以及对内容的价格补贴。索尼希望PS3为下一代蓝光介质扮演相同的角色,不仅能使索尼Studios电影子公司获得很好收益,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利润丰富的专利金,因为它和伙伴飞利浦公司持有最多的光学CD方面专利,而在DVD时代则大大落后于其竞争对手东芝公司(图2)。

    五年过去了,你发现那些乐观的预期并未实现(参考文献2〜4)。DVD碟片出租与销售业务的丰富利润依旧遮掩了蓝光的光芒,虽然蓝光电影和播放单机首次面市已是四年前了。Universal Studio公司家庭娱乐总裁Craig Kornblau表示:“如果蓝光能达到30%的份额,那么就是成功。”他的这番评论出现在去年12月,当时蓝光只有DVD收入的14%,不过它的单碟制造成本和发行成本要高得多(参考文献5)。

    尽管多家电影制片商通过提供便宜的以DVD换蓝光计划,以及双格式的DVD+蓝光“flipper”光碟,鼓励从标清(SD)和高清(HD)DVD转向蓝光;尽管硬件供应商、内容提供商,以及零售伙伴大力宣传蓝光格式;尽管由于有线、IPTV(互联网协议电视)以及卫星电视供应商的业务升级,现在消费者已懂得了HD影像较其SD前身的改进之处,去年夏天美国无线广播从NTSC(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向ATSC(先进电视制式委员会)的转换,也鼓励了消费者向HD节目(而不是SD)的更多迁移(见附文“迷茫的未来”);尽管内容以及硬件价格的下跌快于预期,这给供应链中各商家包括功能组件半导体公司的利润打上了问号——但蓝光还是失败了。

    蓝光业如何走到这个混乱的节点,是否存在使蓝光获得最终成功的路径,无论是财务还是其它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考虑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增加对蓝光的支持?如果应该,那么在何时?这一崩溃背后的原因以及正在消逝的机会都很复杂。蓝光困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它是既不适合于历史经验也不符合今天预期的一个短视错误。这种错误观点认为,供应商的推动最终会取得成功,哪怕没有足够数量顾客的拉动。

    索尼PS3一直是蓝光回放的一个理想硬件平台,这要归功于它拥有针对当前需求与未来功能升级的强大处理能力,HDMI(高清晰多媒体接口)输出,采用硬盘的可升级性,以及升级友好、内置的有线与无线互联网连接能力。不过,迄今为止市场业绩低于预期的原因在于2006年末的上市时间。微软与任天堂在一年前就分别推出了Xbox 360和Wii,而它们的最初版机型与后续附件、碟片都已证明了对购买者的吸引力(参考文献6)。

    通常情况下,即使这种挫折也不至于破坏市场销售,但是,纵然采用了传统的剃须刀架与剃须刀的销售模式,终究架不住入门级PS3的售价要比高级的Xbox 360还多100美元,比入门级Xbox 360高200美元,而比任天堂的Wii高250美元(参考文献7)。为了降低成本,入门级PS3还缺少了一些关键特性。例如,它既不提供HDMI输出,也没有嵌入Wi-Fi,没有独特的装饰,并且缺少集成的存储卡适配器。如要获得这些,再加一个20GB〜60GB字节的硬盘升级,还需要另加100美元,从而将价格推升到500美元门槛以上。

    索尼公司已经缓慢但确定地解决PS3的定价问题,并做了游戏机瘦身,减少其周边噪声,因而也缩减了功能。该公司首先限制并在其后消除了与PS2的游戏内容兼容性,不久以前,更为硬件提供了运行其它操作系统(如Linux)的能力。不过,它对超出自有游戏产品的控制却少有松动,尽管PS3相对来说缺乏有吸引力的节目,尤其是独有的游戏。这种缺乏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未经验证的Cell CPU架第三方开发商怀疑自己的投入可能得不到适当的财务回报。

    索尼也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由于货币汇率因素,这场2008年起源于美国,并快速扩张到全球经济的危机,对索尼这样的外国公司是一个大麻烦。很多人失业,仍有工作的人也觉得前途迷茫,由于所有人的信贷困境,使得原来可能被PS3下调售价打动的人,现在转而捂紧自己的口袋。有讽刺意味的是,危机反而使微软和任天堂获得了至少是不大不小的成功,因为他们的客户已经完成了高价的初期硬件投资。这些消费者不会去旅游,也不会外出寻找娱乐,而是呆在家里,玩微软和任天堂相对较便宜的新游戏和设备。

光学竞争

   

    索尼为每台PS3都绑定了一部昂贵的蓝光驱动器,而微软则采用现在已停产的HD-DVD播放机,由合作伙伴与HD-DVD的主要推动者东芝提供,并有一个可选的USB 2(通用串行总线)附件。这个附件除了能降低基本游戏机的成本和价格以外,还能使客户在以后的生日或节日购买其它附件,并且能预感到,如果HD DVD在格式大战中失利,那么微软可以转变设备,转而用一台不同的外置驱动器及相应软件来支持蓝光。换句话说,无论格式大战的结果怎样,微软省略内置HD光驱的做法保护了消费者对基本游戏机的投资。另一方面,一旦蓝光成为失败方,索尼的内置驱动器将成为减少PS3吸引力的一个有效因素。鉴于消费者感受的这一差异,很容易看到这场战争(于PS3发布一年半后的2008年初基本结束)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对PS3的热情。HD DVD的基础技术继续存在于CBHD(中国蓝光高清晰光盘)中,有力地表明它在抢夺这个重要市场上的蓝光份额。

    索尼在包含DVD的PS2上采用了类似的内置策略,其理由并不明显:Sony Studios会从DVD销售中获利,但索尼在DVD上的专利远逊于其在蓝光上的专利。不过,DVD在PS2上的结果对公司更多是正面的。而这次的不同在于,DVD获得了非常一致的业界支持。DVD的格式大战并不激烈,结束得也相对较快。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相对于蓝光对DVD的进步而言,消费者正确地将DVD认可为较VHS(家庭视频系统)前身的一次巨大进步。当DVD刚现身时,消费者已从多年音频CD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光盘格式的优势。他们还很熟悉音频CD较卡带的优势:短期和长期的声音质量、介质持久性,以及对任何一段存储内容的快速存取。因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DVD格式。

    蓝光初期的销售推广活动(高分辨率影像)只对某些消费者有作用,他们通过显示器与视频设置,能辨别出质量的提升。蓝光的初期产品(例如低质量的第一代《第五元素》)采用了陈旧的MPEG-2(移动图像专家组)视频编解码方式,而不是更现代的H.264,也叫MPEG-4 AVC(先进视频编码)、MPEG-4 JVT(联合视频小组),或MPEG-4 Part 10,或VC-1(视频编码)(也叫Windows Media Video 9 Advanced)。这种选择对蓝光的命运没有什么助益。廉价的DVD播放机采用了复杂的画质提升技术,填充标准清晰度4:3或宽屏影像中不存在的像素,使高清晰图像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以DVD-Audio和SACD(超级音频光碟)和CD前身的大战为例(参考文献8)。在此例中,格式大战已经存在,业界试图推动消费者从一种普通方式,转向一个号称有更高码率或采样率的形式。针对双声道的红光音频CD前辈,两种决斗的音响格式甚至提供了原生的环绕声增强功能。然而,消费者最终却给对两种格式轻描淡写的支持,觉得它们的前身已足够用了。视频业并未从音频朋友的问题中吸取教训,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的技术战略,缺乏强大的客户需求,因此结果也大致相同。

    不断变化的标准

    除了预制影片和消费者自制节目以外,还会遇到其它的格式迷途。在SD的DV(数码录像机)的时代后,高清晰消费录像机划分成三个阵营:使用高清MPEG-2的磁带HDV(高清视频);采用H.264编码的固态存储AVCHD(先进高清晰视频编解码);以及非常专有的硬盘录像机方案。现在AVCHD已占据了主要份额,这要感谢闪存的耐用性、低功耗、紧凑,以及快速的随机存取介质。不过这种状况也是经过了数年之久才见分晓。在此期间,消费者、用SD DV摄像机拍摄的内容,以及DVD光盘存档与回放介质,都推迟了HD设备的升级计划。

    有讽刺意味的是,市场分析家们一直坚持说,大多数摄像机所有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做视频编辑工作,极少人会将拍摄素材烧录到光盘归档。他们通常是简单地将磁带或存储卡扔到抽屉里或鞋盒里。或者,他们会将YouTube和相关在线服务作为自己的节目仓库,将具备USB端口的计算机作为中间传输介质,直接将相机中的视频片断上传。这种便利性似乎胜过了缺点:有损压缩和低分辨率的影像。MP3音频的大受欢迎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种趋势解释了Cisco采用闪存的Flip系列相机大卖的原因,也包括来自创新、柯达和其它公司的竞争产品。它还解释为什么很多摄像机用户遗忘了蓝光光盘的格式大战。

    说到标准,在蓝光短暂的生命期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革命性跨跃。于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消费者不愿意购买那些会在革命途中过时的硬件。最初一代播放机遵守的是BD-Video 1.0(蓝光光盘),即所谓的初始标准或优惠期Profile。这种Profile留了一些可选(因而大部分都未实现)的重要功能,如本地存储能力、第二个音视频解码器(例如可支持画中画),以及对虚拟文件系统的支持。Profile 1.1播放机对这些部分都做了改进,现在仍是市场上最多的设备,这些改进包括256MB本地存储,因此实现了Bonus View有限的特性增强模式。

    然而,Profile 1.1播放机延续了Profile 1.0不需要网络访问支持的立场。与之相比,HD-DVD播放机从第一代硬件起就包含了这种能力。于是,蓝光播放机不能访问互联网上的补充特性,而最终用户也不能方便地升级播放机固件,因此当随着推出的新片而发现不兼容错误时,就不能作修复。最新公布的蓝光规范Profile 2.0是所谓最终标准。它要求有内置的连网能力,并将本地存储量提高到最少1GB。于是,现在Bonus View特性组件的正式品牌名称为BD-Live。

    受控复制(Managed Copy)是另一个尚未实现的蓝光功能,而HD DVD最开始就有了。如果识别硬件实现了这个功能,消费者就能为自己购买的光盘做出合法和位精确的数字拷贝。“拷贝”的提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有关数字版权管理和内容加密的广泛议题,这个问题在蓝光的生命周期中一直在发展。最早的光盘只依靠AACS(高级内容访问系统),它是对DVD的CSS(内容加扰系统)的扩充,与其CSS前身类似,黑客们很快就攻破了它。蓝光协会的反应是BD+,它充分利用了一种虚拟机架构方案。黑客也已破解了它,正如SlySoft的Any-DVD HD这类软件产品所述的那样。海外制造商经常也开发这些产品;因为,他们不在美国版权法院的管辖范围内。

    好莱坞甚至担心,个人会使用播放机的视频分量输出端口,通过中间数模转换方法做出质量下降的实时拷贝。于是,AACS Licensing Authority去年发布了一个Adopter Agreement修正,要求制造商在2013年前,逐步淘汰播放机上所有未加密的(即模拟的)视频输出端。对短期来说,这一行动可能刺激蓝光硬件的销售,因为有些消费者的显示器没有或少有数字输入端(参考文献9)。但从长期看,那些潜在客户(也包括那些拥有支持陈旧HDMI显示器的人)也不愿意接受蓝光了,因为需要一笔不小的新电视机增购费用。

流的成功者?

   

    考虑一下比制造商预期降得更快的蓝光播放机与介质的价格,作为美国的第一台蓝光播放机,三星的BP-P1000在2006年6月上市时的初始价为999美元(图3)。东芝的HD-A1发布时间要提前大约两个月,初始售价为799美元。在去年的一次“黑色星期五”促销时,沃尔玛以78美元销售Magnavox的NB500蓝光播放机,这是999美元的起价的约1/13。现在,在BD-P1000首次上市销售四年多后,售价低于100美元的蓝光播放机随处可见。即使我们假设消费电子制造商仍然在这种价格快速下降的情况下努力保持少量的利润,但可以想象他们已经把成本压力转嫁给了IC供应商。

    Sigma Designs公司营销副总裁Ken Lowe今年初时指出,由于成本压力,该公司已收回了只针对入门级蓝光的设计,而转向注重利润更高的增值平台。他指的是新一代机顶盒,开始是一个蓝光基座,后扩充了对互联网内容的连网播放功能,例如从Amazon Videos On Demand、Hulu、Netflix、Pandora和Yahoo,并且还能访问LAN NAS(网络存储)中保存的音频、视频和静止图像素材(图4)。

图4,LG公司的BD390是现代流媒体机的一个著名案例,它以蓝光为基础,支持网络的流内容,大多数采用标准清晰度的

分辨率。

    有意思的是,这些内容大多数原始清晰度的SD,本地播放设备可以动态地提升画质,以配合目标显示器的像素数。短期内,制造商在尽全力销售这些装置。不过,长期看来,它们的销售会对蓝光的基本销售前提带来负面影响:高质量、“真正的”高清晰内容。Netflix去年甚至给PS3增加了流的支持。Netflix将HD节目以流形式送给消费者,只要他们的宽带连接支持所需的码率,但只有在严格的像素数定义下,这类素材才是高分辨率的。例如,大规模的压缩使之通常会降级为720p和1080i的ATSC广播。

    Netflix首席执行官Reed Hastings不断提到该公司的长远抱负,那就是摆脱发送碟片的业务,而转向一种流提供模型。这种转化会大大减少公司的运营成本,因为少去了仓储、加工、交付、邮资和货物丢失与损坏费用。Netflix的工作场所最近贴上了一幅图,公司预测邮寄碟片业务将在2013年达到顶峰,那以后,流将支持业务的增长。图中估计,美国现在有1亿个订阅付费电视的家庭,相对比的是Netflix三月底的1400万用户数字,公司预计到年底这个数字会上升到1700万。

    苹果公司是另一个互联网内容提交的拥护者,这由它的在线iTunes商店所证明。你大概会想,苹果的一部分台式机与笔记本现在可能已内置了蓝光刻录机,因为长期以来,苹果一直支持多媒体,Mac在多媒体内容创建方面占统治地位。不过,在发文时,苹果仍然依靠第三方硬件和软件合作伙伴,为Mac提供蓝光支持。对硬盘备份来说,蓝光的容量并非必需;Mac 10.5和10.6操作系统包含有Time Machine,这种功能可以自动地和定期地将内容镜像到一个USB或网络连接的硬盘上。

    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Steve Jobs在2008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把蓝光现状说成“bag of hurt”(麻烦成堆)。不过,业界很多人相信,苹果拒绝蓝光只是一个战略动作,目的是为了加快采纳假设的在线提交。微软在对东芝2008年2月关闭自己HD-DVD业务时也表示了类似的愿望,指出没有打算为Xbox 360提供蓝光配件,而是使自己的开发与推销工作集中于消费者购买与从其Video Marketplace(现在是Zune Marketplace)租赁。甚至蓝光发明者索尼公司也进入了角色,通过PS3可以进入一个在线商店,提供电影和其它视频资料的租赁与购买。

    参考文献

    1.Dipert, Brian, “Cutting-edge consoles target the television,” EDN, Dec 20, 2001, pg 47.

    2.Dipert, Brian, “Upward spiral: optical storage,” EDN, Aug 7, 2003.

    3.Dipert, Brian, “Beating the blue-laser blues,” EDN, Aug 4, 2005, pg 35.

    4.Dipert, Brian, “Subpar wars: Highresolution- disc formats fight each other, consumers push back,” EDN, March 2, 2006, pg 40.

    5.McBride, Sarah, “Hollywood Studios Push Blu-ray Sales for Holiday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 14, 2009. 6.Dipert, Brian, “Got game? Livingroom consoles grapple for consumers’ eyes, wallets,” EDN, Dec 16, 2005, pg 51.

    7.“Freebie marketing,” Wikipedia.

    8.Dipert, Brian, “Expanding options bring surround sound to the forefront ... and the back ... and the sides ... and the ceiling ... and the

    9. Dipert, Brian, “Connecting systems to displays with DVI, HDMI, Display- Port: What we got here is failure to communicate,” EDN, Jan 4, 2007, pg 46.

迷茫的未来

    附文:

    虽然有低于预期的平庸性能,但显然蓝光仍拥有足够的业界支持,确保它生存很多年。如果光盘格式最适合于未来设计,如果双层DVD(数字视频光盘)的8.5G字节容量不足以满足需求,那么就可能打算考虑实现蓝光的支持。反之,DVD相比更成熟,有更广泛的工业生态系统,使之成为一种更经济的选择。例如,您的应用是否可以承受相当于三张双层DVD的存储,而不用一张单层蓝光光盘?另外,其它存储选择也应在您的评估单内:小型硬盘、各种格式的闪存卡,甚至“云”存储。

    哪些因素可能最终促使蓝光实现自己的初始目标,替代DVD成为卓越的光盘格式?现在还不清楚游戏机是否将成为蓝光的拯救者。尽管索尼宣称只有蓝光能提供这么大的容量,但微软及其伙伴似乎相当满足于将DVD用于Xbox 360,并且仔细查看PlayStation 3的游戏光盘内容,会发现其容量与低价值屏幕的使用量并不成比例。

    另一方面,3维电视是蓝光单碟存储量的一个更合理的用途(图A和参考文献A)。与一个普通2维视图相比,一个理想编码3维演示的存储量大约有两倍的单帧信息,包括分立的左、右眼视图。帧率翻倍,则存储需求也可能翻番。不过,理想并非总是现实。可以将两只眼的信息压缩存储,从而只传输一只眼视图的容量,但观看者也许不接受这种方案对分辨率、帧率和其它质量的妥协。

    参考文献

    A: Dipert, Brian, “Coming soon: 3-D TV,” EDN, April 8, 2010, pg 24.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