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液晶面板价格的持续走低,正是海外面板企业在国内企业巨资上马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后,企图通过金融手段遏制中国面板业发展的战略之举,一时间全球面板迷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持续低迷的液晶面板价格以及日本政府力量主导东芝、日立和索尼三家企业中小面板业务整合的消息,无疑给还沉迷于外资转移生产线喜悦中的国内业界浇了一盆冷水,相比之下,国内首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量产也并不能让业界产生太多兴奋。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面板需求放缓,日韩以及中国台湾相对巨大的面板产能无以释放,考虑到中国大陆在实施家电下乡等内需刺激政策后国内市场需求稳健增长,这些地区的企业纷纷加快了向中国大陆转移面板生产线的步伐,三星、友达、LG、夏普等企业均有所举动,中国大陆实现面板自给的道路似乎已经铺平了。然而,韩国三星、LG在OLED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的快速加码似乎正在将全球面板产业拉入新的棋局,而此时日本政府主导东芝、日立、索尼三家企业中小面板业务合并实际上也是通过整合日本面板业综合力量强化在OLED领域的布局,一场新的产业布局竞赛已经展开。
恰在此时,国内有部分舆论认为,全球液晶面板价格的持续走低,正是海外面板企业在国内企业巨资上马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后,企图通过金融手段遏制中国面板业发展的战略之举,一时间全球面板迷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窃喜的中国企业
进入平板时代后,我国彩电业在CRT时代构建起的全产业链优势几乎丧失殆尽,由于在平板显示技术以及关键资源方面储备不足,中国彩电业集体陷入了关键资源受制于人的尴尬,中国成为面板资源的净进口区。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09年我国就进口了1.8亿片液晶面板,总价值高达350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9艘当今全球最大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造价总和。面板资源缺失已成为中国彩电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障碍,我国彩电企业已有演变成外资企业关键部件分销商的趋势,而这也对国家产业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
不得不指出的是,当前全球产业形成了以面板企业为主导的产业价值分配体系,仅面板就占到了平板电视成本的60%—80%,这正是造成除日韩屏机一体化企业外其他彩电整机企业业绩不佳的根源所在。对中国彩电业来讲,建设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意义绝对不亚于当前我国研发试飞第五代战斗机歼-20,两者都改变了此前既定的产业或国际军事版图,成为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具。
中国大陆在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上实现战略突破的外围环境是,目前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市场,庞大的市场机会吸引着全球面板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生产线。同时,年初日本大地震为全球产业带来的面板供应紧张预期也加快了一些企业寻求相对稳定面板供应基地的步伐。在过去的一年里,包括日本夏普和韩国三星电子、LG等在内的日韩企业已开始在大陆投资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我们看到,当前京东方、TCL、熊猫以及长虹等国内领先的彩电企业已经在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领域实现了突破,京东方合肥6代线及8.5代生产线均已投产,中电熊猫的南京6代线于去年宣布投产,TCL-华星光电8.5代线也在紧张建设中,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已经进入量产阶段,而围绕他们的新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正在构建,这对中国彩电业来讲是一个巨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