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D内容的匮乏问题,3D彩电企业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例如东芝、三星就在开发能够将普通的电视节目转换成3D效果播出的产品和技术,并准备投放到市场。
2D转3D并不是高深的技术,在国内已经有十余家从事多媒体编辑和开发的企业掌握,或者涉足过这一领域。虽然这一技术表面上解决了3D内容匮乏的问题,但是2D转化而来的3D依然不是真正的3D,其在视觉效果上必然比不了真3D的震撼。
于15日上映大片《诸神之战》就是一部2D转3D技术的影片,被业内评论认为是立体影像“有够烂”,香港当地影迷称该片“最立体的部分是字幕”。这部“被3D”的影片又被称为“四月愚人节巨献”。对于投资百万美元进行后期3D转化的影片,都会得到如此的“差”评,充分说明了2D转3D和真3D的效果差异。
虽然,在卖场中销售人员会担保产品实现2D转3D的效果,消费者也可以看到一些转换的具体演示,但是这些演示都是特别处理的,主要是为体现出“最佳效果”而制作。消费者不可被这些简单的技术所迷惑,一定要认识到2D转3D的本质是“聊胜于无”。并不是消费者梦寐以求的“真3D的震撼”。
“制作好的3D画面是很困难的。”在参加完4月9日在深圳举行的3D高峰论坛后,索尼集团3D&BD项目管理部门的部门长(兼任索尼3D战略办公室负责人)岛津彰公开表示。在他看来,3D产业发展初期的鱼龙混杂已经让索尼感到了3D产业夭折的风险。其中可能对消费热情产生伤害的因素之一就是“2D转3D”的“退而求其次”的效果。《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指出,目前3D电影中存在滥用3D技术(2D转换3D技术)的问题,很可能导致3D产业的坍塌。
2D转3D即便是电影制作级的,这种很奢侈的编辑工作,也已经广泛受到了行内专家的争议。在真正最优秀的技术和内容诞生之前,消费者如果购买3D电视就只能委屈的享受“被3D”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