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家电厂商的发展,不管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既值得日本企业吸取,也值得中国本土企业借鉴。
这些年来,日本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一直不佳。当初,很多日本企业认为自己在日本市场很成功,在全球市场也保持领先,并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市场与日本一样,即使有差别也不大,因此只需简单复制日本的经验与产品,即可在中国市场同样成功。可实际的商战结果与他们的主观臆想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对此,日本企业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有为数不少的看法认为技术过剩是主因。然而,在国内家电专家看来,技术过剩并不是日企败走中国市场的真正原因,这些年日本家电企业败退中国市场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尊重市场的需求,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尊重中国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现今的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认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产品在技术和品质上并不先进,落后于其在日本以及欧美市场上投放的同类产品,甚至落后于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产品。
“问题不在于过剩的质量或者技术,而在于产品自身,不是因为技术过剩,而是这种产品更新太快,而日本产品推出太慢,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一位网民这样评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失败。
据了解,大部分日本企业中国公司的产品开发需要向日本总部报告相关计划并获许可,之后才能进行本地化开发。而且日本本部规定的产品开发流程是固定的,出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妥的考虑,需严格遵守统一而标准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每次产品从设计到量产,期间包含很多次的试验、检讨、评价等,每个流程都有确认会议,只有承认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流程。而且,即使只是产品销售地不一样,也要遵循同样的评价流程,一个一个地评价、确认。这样,即使很顺利的话,一个产品的开发周期也会比其他竞争对手长。
这种产品开发程序在形式上与很多成功的欧美企业差不多,本无可厚非。但日本企业繁复的审批体系,及动辄3、5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冗长批复周期,导致日企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屡屡丧失市场良机。
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些日企总部高管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很难用中国消费者的思维准确考虑中国市场,因此处理具体问题时会存在比市场慢半拍的情况,且其产品与市场策略与中国的实际需求有时也会出现较大偏差。
日本家电产业界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位名叫森佑治的日本专栏作家撰文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日本家电企业都将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毕竟,日本家电企业中能够像苹果公司那样不遗余力的投入资金进行iPod、iPhone、A ppleT V等新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的企业凤毛麟角。日本家电业必须重新审视产品线“选择与集中”的发展战略问题。如果没有产品线的“选择与集中”,缺乏相应的市场份额,即便通过资本的驱动“嫁接”出“恐龙型”家电企业集团,但也无法掩饰其虚弱且无法长久的体质,无法避免“昙花一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