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彩电上市公司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来看,液晶电视的销量大多同比增长了1倍以上,这预示着中国彩电业务的结构性调整正加速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5亿台CRT电视,如果都替换成液晶电视将是十分可观的发展空间。同时,再加上农村市场的增长潜力,这些要素将推动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市场。
中国彩电厂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从逻辑上来讲确实如此。可是在面对出人意料的市场高增长时,马成之这样的经销商并没有一点兴奋的感觉。
马成之从事家电产品的销售、维修已有20年之久,现在是淄博海汇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几乎经历了中国彩电业整个变迁过程的他觉得从未如此不踏实过。
“就像人走路,总有上坡和下坡,下坡走完了,总要上坡。现在的彩电业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本来应该走下坡路的,可硬是被拉了起来,这种感觉很奇怪。”马成之说他并不是反对家电下乡政策,“政策确实让我们有了销量,但也让我感觉有点平均主义和不公平感。”
马成之所在地区是淄博市淄川地区,此地每年的家电销售额在2亿元左右,而马成之的公司能占一半的额度,他是个优秀的经销商。“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却让这个优秀的经销商无用武之地了。因为,每个家电卖场都有了家电下乡产品,统一定价,以前限价较低,现在彩电限价提高到3500元,这样就使得经销商施展技能的空间大大缩小了。
马成之很想甩开竞争对手,但现实是各家都活得好好的。与经销商的现状相对应的是,彩电厂家也是个个如鱼得水。新进入的彩电厂家都对未来充满期望,比如清华同方预计今年销售300万台,东门子彩电今年底的产能也将达到150万台。
更令马成之感到不快的是,虽然市场很好,但他没赚到钱。“好在我的卖场是我的房产,如果是租的房子,我肯定是要亏钱的。”马成之觉得,如果他不赚钱,那么淄川所有的经销商都不会赚钱。
事实上,“增产不增利”早已被业界公认为彩电业欢笑背后的隐忧。2008年各彩电厂家的年报就已经表现出来,比如TCL 2008年的毛利率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现在,中国彩电业仍将继续面临利润太低问题,而且形势只会越来越严重。
最大的原因是,中国彩电业仍未打通上游液晶面板这一环,因此也就难以掌握液晶电视的定价权。2007年日韩企业控制液晶面板的供应,导致国产品牌无价格空间,中国彩电业第一次整体败北;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日韩企业深陷其中,液晶面板供过于求,中国彩电业乘机与上游企业加深合作;随后又传出日韩企业为制衡中国彩电企业竟然囤积液晶面板,致使中国彩电企业再陷面板荒。
虽然中国政府一再为中国彩电业展开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但是从目前来看并未明显见效。据一个彩电厂家的相关负责人称,6月份去台湾落实液晶屏采购时,真正拿到液晶屏的厂家非常少。
现在,由于市场火爆,而当初因金融危机而关停了液晶生产线及相关上游材料厂,致使缺口过大,所以,液晶屏又处于供不应求中。相应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5月份,液晶屏生产商普遍提价4%~6%,中小尺寸提价尤其明显。一位彩电厂家负责人痛苦地说道:“32英寸液晶屏已经从年初的18美元提价到50美元。”
更为惨痛的是,彩电厂家还不敢轻易涨价。海信济南分公司副总经理莫玉军说:“我跟其他彩电厂家分公司的人一起商谈涨价的事情,后来我们也尝试做了一次,但市场不接受啊!没办法,我们又调了回来。”
利润的损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彩电厂家还要面临缺货的尴尬。莫玉军说,40英寸及以下的液晶电视,缺货都很严重,32英寸本来有6个型号可卖,现在只有2个型号有货,37英寸则只有1个型号有货。他强调,这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来讲,中国彩电业想要复兴CRT的辉煌显然不是当下之务。这也是马成之不踏实的根源。“装了暖气的冬天还是冬天,硬是拉回到秋天,那么离春天就更远了。”一个彩电厂家的负责人说,还不如像日韩企业那样在经济危机中完成自己的调整和产业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