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视正在朝着薄型化的方向发展,正逐步走向壁挂,这也是个大趋势。然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儿,还需要各大平板电视厂商在克服技术难关上下功夫。
以液晶电视为例,大家知道,液晶电视是由众多光学元件构成的,在仔细观察其结构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决定液晶电视厚度的只有背光模块和电源电路板。这两种元器件占据着液晶电视的大部分厚度。如果我们能将其厚度大幅缩减,就能使得液晶电视真正实现超薄化。
背光模块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电源电路板只占到电视面积的一小部分,而背光模块则不同。它的尺寸和屏幕的面积大体相同,也就是说,背光模块如果能真正实现薄型化,液晶电视也就自然能够实现超薄化了。
目前,实际应用当中的背光模块的厚度大概是25-30mm,而厚度为15mm的背光模块则有望在近期被投入量产;到了2010年,厚度约为5mm的背光模块则有望上市。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厂商开始致力于研发并推出厚度超薄的背光模块,在这些年的各类电子展会上,一直都有下一代应用超薄背光模块液晶电视面世。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背光模块厚度的基础上加上4至5mm,这便是显示模块的厚度。所以说,要想让液晶电视的厚度控制在20mm,就需要将背光模块的厚度控制在15mm以下,为了使当前25mm厚的背光模块进一步缩减,要走的路还是很长的。
现阶段,大型液晶电视的背光源通常采用的是直下式的背光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显示屏背面排列许多支CCFL(冷阴极荧光管)作为背光源,将光照射到屏幕上。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减小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由于CCFL和屏幕的距离会很近,就很容易使得屏幕上出现亮斑。
另一方面,增加CCFL的数量或采用散射效率高的散射板,这都可以减轻亮斑的程度。但却会遇到成本上升或发光效率下降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日本的Victor公司做得不错,它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推动了背光模块的薄型化进程。其在08年推出的37mm液晶电视中就采用了20mm的夜景模块,而背光模块的厚度则应在15mm左右。在其显示模块中,CCFL的数量和以前保持一致,能在保证发光效率的同时,抑制了亮斑的产生,它也采用了包括局部亮度控制、优化散射光学系统结构和光学模拟演示在内的一系列技术。
而日立推出的35mm厚度液晶电视中,同样也采用了厚度减小的直下式背光源,其厚度大约是以前产品的一半。该产品的显示模块厚度与Victor公司相同,同样在20mm左右,背光模块的厚度则是15mm。通过采用新型的散射板,它可以对荧光管间距进行优化,产品中的亮斑也能得到有效抑制,这种电视的光源则采用了新型的EEFL荧光管,或者叫做外部电极荧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