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液晶、等离子电视在中国持续升温,并在2004年底实现了平板电视对传统彩管电视的市场逆转。
2003年,台湾液晶面板产业紧随该地区全球领先的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制造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台湾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企业进入内地,友达广电等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也纷纷紧随客户在内地设厂。
实际上,上广电NEC项目跟台湾企业西进运动同在2003年启动,并在2004年和台湾面板商几乎同时投产。
南方周末记者查看广电电子的财报发现,2003年成立上广电NEC公司之前,上广电一直在传统显示器件领域顺风顺水,直到2005年公司开始向平板转型才出现预亏。从2005年开始,公司虽然迅速剥离了传统显示器件业务,但液晶产品快速发展,产能不断扩充,价格持续下跌,从2007年开始,出现严重亏损。
两岸的面板产业,几乎同时起步,结局却南辕北辙,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橘生淮北则为枳?根源在于上广电自身实力不济,上广电虽然是个液晶面板的急先锋,但当时只是国内家电企业的二线梯队,以至于当时日本人把它称为“中国索尼”时招致业界一片嘲笑。
一个产业的升级,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上广电固然有贴近中国市场之便,但缺乏液晶面板领域的技术人才。另外,国企色彩浓重的上广电在公司决策和市场反应速度上,也较很多竞争对手来得迟缓。
2005开始,台湾、韩国、日本液晶面板厂商的第六代、第七代生产线纷纷量产,相对上广电的第五代生产线,它们的液晶面板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2006年底,上广电规划在上海莘庄附近的平板产业显示基地再建一条第六代生产线,并于2007年得到上海市批准。原定2008年9月底要开工建设,却没有解决资金问题。此时,日本夏普又提出要和上广电组建第7.5代生产线,于是又开始与夏普的谈判,之前的规划被束之高阁。
尽管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但上广电一直无法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毕竟上马一条生产线需要近百亿元的投入,这让它只能对日方马首是瞻。
2006年6月,日本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向上广电NEC注资2500万美元,占3.64%的股份。
作为交换条件,大和证券担任了上广电集团的财务顾问,作为回报,大和证券拉来了结构复杂的TFT-LCD项目银团贷款,这使上广电集团肩负巨大的财务压力,在销售下滑之后,上广电的债务危机终于爆发,并导致政府不得不指定上海仪电接手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