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高对比度投影辈出,是不是儿童游戏

问我们的眼睛,投影高对比度真的有效吗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08-09-04 作者:那山那水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问我们的眼睛,投影高对比度真的有效吗

    消费者关心“超高对比度投影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在于了解,这些对比度实现出来的具体技术。更多的,与消费者切身相关的是这样的高对比度到底带来了怎么样的性能提升。高对比度对画质的改善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吗?

    要了解这一特点,必须了解眼睛的能力范围。或者是说,假设投影机真正投射出了75000:1对比度,眼睛能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对比度差距。

    和投影机的对比度概念类似,人的眼睛对光线强弱的感知能力也有动态静态之分。对于静态场景中的对比度分辨能力,人眼往往只能达到800:1或者1000:1,甚至一些情况下仅仅有300:1。这也是3DLP技术的百万元级数字影院投影机的静态对比度仅达到500:1,1000:1或者稍高一些的原因:哪怕拥有更高的静态对比度,人眼也不能观察到,那样就失去了高静态对比度的意义。

    在动态对比度方面,人眼的适应能力可谓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任何的科学设备。科学家在眼睛的动态对比度的适应能力上给出的数值甚至高于1亿:1。人眼拥有如此惊人的动态亮度变化适应能力不仅取决于虹膜的调整(与光圈的原理类似),更是得益于人眼的感光物质的调整——这是一种化学调节作用;以及人脑复杂的计算能力。

    不过可惜的是人眼的这种动态对比度能力并不能像投影机的光圈镜头那样以几十分之一秒甚至是百分之一秒速度来实现。人眼达到对不同明暗环境的适应必须依赖于一段时间。读者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夜晚,当屋子里面的电灯关上的时候,首先是眼前一片漆黑,但是慢慢的各种物体又能被清晰的识别出来。这是人眼适应光线变化的调节功能的最好案例。

    通常眼睛对环境明暗的变化大概需要15秒钟适应变化(就像相机调整参数光圈需要时间一样)。但是这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亮度范围变化也需要不同的时间长来让眼睛适应。比如一个能够看到微弱的星星的环境中持续30分钟以上,则眼睛需要大约一个小时来完全适应白天的环境亮度。

    眼睛在动态对比度感知上的对时间的需求客观上决定着投影机依靠动态对比度实现的“高参数”的意义。首先必须考虑75000:1的动态对比度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例如,高对比度是出现在前后紧连的两帧画面中,或者高亮和黑暗的画面高速的交错出现,人的眼睛恐怕没有时间来适应投影机动态光圈调整所能带来的“高对比度”效果:事实上,消费者并没有看到高动态对比度带来的影像画质的改善。

    另一种情况是,影像画面的明暗变化慢于人眼对不同亮度画面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当投影机显示一帧平均亮度较低的画面,而动态光圈调整到小光圈状态,进而获得更黑的黑色和灰色的时候,人的眼睛跟上了画面的这种变化,并成功的捕获了画面中的细节信息,则这时候动态光圈的确给观赏者带来了在画质黑色端显示效果的提升。

    不过希望,这时候的画面中没有白色,否则投影机的显示效果将大打折扣:要么虹膜动态光圈不启动,要么损失掉白色的真实感——由于动态光圈的调整变小,白色部分将变得没有之前的画面中的白色那么“白”。

 标签: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