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不断寻找生产成本的“洼地”已成为跨国公司唯一不变的战略。此前就有报道,三星“皇储”李在鎔于去年10月亲赴越南考察了拟于2008年底前建造的一座年产1亿部手机生产基地的厂址,工厂投产后产能超过其全部产量的一半。而在2004年,三星已将位于英国和西班牙的两座手机工厂迁往斯洛伐克和中国的天津。
显然,在全球经济面临严重不确定性、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抬高及人民币远未达到升值目标的背景下,将中国内地的生产线迁往他国就很可能不仅仅停留在传言阶段。
但格外注重中国市场的三星显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市场。邹积凯就说,三星在中国的投资一直稳步增长。他告诉记者,截至2007年,三星在中国投资已达61亿美元,今年初的计划是再追加投资12亿达到73亿美元。
三星遭遇新一轮的成长天花板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已公布的第二季财报也能看出三星下滑的端倪。三星集团2007年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7.48万亿韩元,今年第一季度为17.11万亿韩元,第二季度为18.14万亿韩元,在营收增加的前提下,收益净额却在下降,去年第四季度为2.21万亿韩元,今年第一季度为2.19万亿韩元,第二季度下降到2.14万亿韩元,与此同时,销售费用也在大幅增加。在公布的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账下,去年第四季度为3.08万亿韩元,今年第一季度为2.53万亿韩元,第二季度则攀升至3.21万亿韩元。
季报提供的也许只是短时期节点上的数据,并不能表明长期趋势,但近期的媒体报道亦表明三星状况并不乐观。8月29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说,三星电子进入下半年以来,经营业绩呈垂直跌落趋势。国内外主要证券公司纷纷下调了三星电子第三季度的业绩展望。而三星内部也表现出畏难情绪,高层内部会议上弥漫着浓重的悲观气氛,承认目前尚未找到适当的策略来改变这一困境。
究其根源,三星目前的困境更多的是由其长期形成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构架造成的。
波士顿咨询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保罗·博克纳认为,韩国企业过于拘泥传统的经营革新模式,千篇一律地以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来发掘成长动力。汉斯·保罗·博克纳说此番话时正做客首尔,自然委婉至极,而且并未指名道姓,只是点拨韩国企业的通病。
韩国业界则明确的批评说,三星很多主导产品的特点像樱花,虽然有可能盛极一时,但产品寿命短,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一旦决策失误,很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另外,如果缺乏热销的主导产品,三星就有可能顿失方向感。三星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尚是三星手机的最大特点,但一旦与时尚脱节,三星手机就不会再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这样一种经营模式在中国被称为资金推动型的增长模式,深层次反映了历届韩国政府对大企业的“纵容”状态。韩国政府执行的低利率政策鼓励了大企业的借贷行为,致使企业敢于豪赌千金。有资料显示,韩国大企业的负债率均超过自有资产的一倍以上,最高的达到400%多。借助银行的信贷支撑,许多大企业敢于一掷千金,豪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