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到2007年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出现了每年超过150%的爆发性增长,三星、索尼等外资品牌成为了其中最大的赢家,并且在2008年保持了这一态势,三星计划将其“倾销战略”延伸到国产平板依然拥有份额优势的三四级市场,而索尼甚至提出今年在中国的液晶电视出货量增长2.5倍的目标。
然而,外资平板电视企业在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却不乐观。从2007年财务报告来看,三星、索尼、东芝、日立等企业的平板电视业务依然出现亏损,其中索尼BRAVIA液晶电视上市三年来累积亏损超过20亿美元(2007年达到7.3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索尼上述亏损并不仅仅由中国市场造成,但由于中国是BRAVIA第二大单体市场,如果在中国市场盈利,该业务并不至于如此糟糕。
记者了解到,直到2007年,包括三星、索尼、LG在内的日韩企业在中国依然处于战略亏损期,而索尼中国公司总裁永田晴康曾向记者表示,其目标是未来三年内使索尼中国能够盈利。
实际上,这些亏损与日韩平板电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倾销之举有关。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向记者表示,外资平板在中国的销售价格目前甚至都低于中国品牌,按照外资企业的运营成本来计算,这些企业都是在亏损运营,“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持续的倾销打垮中国的彩电行业,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连续三年都这样做,源于其面板业务的巨额盈利。”
记者了解到,在液晶屏产业于2007年回暖后,三星电子、LGD、夏普、友达、奇美等液晶屏巨头凭借对6代以上液晶屏生产线的垄断地位,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获得了持续的高额盈利。
根据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LGD液晶面板业务的净利润达7.35亿美元,三星电子液晶面板业务的净利润达8.56亿美元,来自台湾地区的友达和奇美的净利润也分别达到4.84亿美元和3.06亿美元。
记者了解,索尼、三星、LG电子、夏普都采取了打通液晶电视上下游的做法——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广泛的液晶屏企业、等离子屏企业与整机厂的关联交易,而且在计算集团利润时采取连结结算方式,因此这些企业可以用液晶屏、等离子屏等业务获得的丰厚利润来补贴其平板电视上的亏损。
按照这样的操作模式,三星、索尼等公司一方面通过高于内部关联交易的价格向急需液晶屏的中国彩电企业销售液晶面板和等离子面板来获得丰厚利润,一方面又让其平板电视部门低价在中国市场倾销,从而又抢占了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日韩等外资品牌已经形成了对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垄断地位,中国企业即便是要获取濒临淘汰的低世代液晶屏和等离子屏生产线,都要付出高价技术转让费,如京东方不得不以4.5亿美元收购现代的4.5代线,长虹以近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韩国ORION的等离子屏技术和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