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海信电视:技术创新 实现跨越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08-10-23 作者:pjtime资讯组

高科技:企业立身之本

    1969年成立至今,海信已经走过了近40个年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曾有上百个品牌与海信同在,然而在市场转型及一次次的产业升级中,这些品牌逐渐消亡,而对技术有着执着追求的海信却取得了稳健快速地发展,实现了做大做强,海信的成功,很好地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坚定不移地坚持技术创新是海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海信以“技术立企”为本,很好地把握了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始终以新技术、新产品引领市场,使海信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快速地从区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第一品牌。



    中国的家电行业,从最初的上百个品牌淘汰竞争至当前的几个品牌,经历了何其激烈的竞争。回顾海信历史,在一次次行业洗牌和格局调整的重要时刻,在市场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正是凭借技术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次次胜出并发展壮大。

1,构建“技术型”企业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0年,也就是海信历史上的第一个10年,海信已经初具“技术型”企业的雏形:1970年8月,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1976年9月,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

    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当年,电视机总产量达到6375台,名列山东省第一。

    1979年,海信前身“青岛电视机总厂”正式成立,并被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这个权利的享有,与因技术领先而创造出可观销量的表现紧密关联。


2,不降价的海信完成“蝶变”

    1996年,长虹发起“价格战”,这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事件,它构成了一次大规模的行业洗牌,上百家电视品牌在这次竞争中彻底消失。

    当年7月份,在一个又一个同行纷纷倒下的时刻,海信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布:不参与价格竞争,要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战略对抗长虹降价。“高科技”被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高科技必然会保证高质量。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海信用透明机箱展示海信的电视机芯比其他品牌同型号彩电多出12个零部件。

    海信对于技术和质量的坚持和信心,使它在这次价格大战促成的行业洗牌中,成为长江以北几乎唯一一家留存下来的企业。

3,产业升级  速度制胜  

    1995年8月,海信大屏幕彩电TC2929DSP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海信成为“中国最先进大屏幕彩电生产企业”基地,实现了由普通电视向大屏幕电视升级;

    1999年.全国首推“环保电视”;确立了市场地位:随着“环保电视”的推出,成为中国电视业第一流企业,也成为中国彩电业“技术型”代表企业;

    2000年1月,与新浪、阳光卫视合作,在京发布“光水互动”产业整合战略发布会,生产内置机顶盒的互动电视。海信不仅是做终端,开始向产业上游延伸,体现出超前的意识和战略眼光;

    2002年9月,海信成为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内置机顶盒的42寸等离子电视的企业,与此同时,转型做平板电视,成为国内最早做平板的彩电厂商;2002年-2004年,背投市场形势大好,其他彩电厂商都积极投身背投市场,而海信做背投的同时又做平板;03年平板市场趋势明晰后,长虹才进入该市场,但已经落后于海信;而索尼也一直在左右摇摆,04年开始做等离子,后来又做液晶。海信在平板市场上占据了先发优势;

    2004年2月,海信国内首家推出1080P高清电视,在总部召开发布会宣布“顶级格式数字高清彩电:1080P平板在海信研发成功”,海信1080P高清电视的上市速度比国内同行快了3个多月的时间,比洋品牌领先了半年以上;

    2005年6月,海信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从而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而无“中国芯”的历史;2007年9月,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建成投产;2008年7月,海信完全自主研发全球最薄的42寸LED液晶电视TLM42T08GP批量上市,宣告了中国LED液晶电视时代的到来。芯片+模组+LED背光源,解决了中国电视缺“芯”少“脸”的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研发积累至今的平板电视、数字电视、视频处理技术等,使海信电视占有率从2003年中国市场的第五位到2005年的第一位,并保持至今。

突破核心技术 进军上游产业

1、2005年6月,中国第一块音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

    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国外称其为“生死攸关的工业”和“工业粮食”,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产品领域的霸主地位,正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的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境内有彩电生产企业68家,年产能为8660万台,实际年产量7328.8万台,实际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5%,已成为全球彩电生产及销售的第一大国,但每年7000多万台彩电却没用一颗“中国芯”,全部依赖进口,仅2004年上半年,我国用于芯片进口的外汇就达到26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芯片的需求量将达到700亿块,加强芯片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中国芯片界的说法是“不研发芯片是等死,研发是自己找死”。因为芯片技术多年来一直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跟随战略的结果是一直跟在别人后边走,技术上落后发达国家2~3代。在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硬要从别人碗里分一杯羹,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有的技术人员认为,国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成熟技术问世,我们现在再开始研制,能赶得上吗?会有多大的市场风险?

    一方面是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集团内部的意见分歧,一方面是技术空心化、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的在同国外产品竞争中的市场风险,孰轻孰重?市场重要,掌握核心技术更重要,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海信必须奋起直追!集团决策层果断拍板:海信必须造出自己的芯片!立即在上海设立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资金保障到位,设施装备齐全。

     2001年开始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海信当时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十多个年轻人,在这漫长的五年里做一件过程中没有阶段性成果,最终可能失败的项目,这支令人敬佩的研究团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压力。这需要研发人员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决心和使命感,更需要企业有追求技术创新的信仰和氛围。为了鼓励技术创新,海信宽容失败。在“信芯”正式流片前一天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给负责研究开发的副总裁打电话,告诉他“即使流片失败,我们也认了。这次失败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核心芯片流片费用巨大,每失败一次,几百万元就打了水漂。海信认为,对于该项目的研发人员来说,失败带来的打击和损失要远远高于对公司以及公司决策者的打击。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2005年6月16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温家宝总理题词:“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这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激励和鞭策。

    “信芯”的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直接导致了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度下降,芯片价格从13美金降到了5美金,从此每块芯片的进口成本节约了非常可观的8美金。就像国内没有生产交换机前,进口交换机的价格十分昂贵,但有了中国企业介入之后,进口价格便一下跌了100多倍一样,“信芯”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解决了自主生产和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电视制造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2、进军模组 突破上游产业链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国和第三大市场,随着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大,今年仅液晶电视就将超过1亿台,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但绝大多数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电视仍需使用进口平板显示器件,同时,上游面板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越来越少,最终可能连10%也达不到。那时中国彩电“制造大国”将徒有虚名,沦为“加工大国”,中国彩电产业将面临“崩盘”。

    巨大的产业危机感坚定了海信向上游平板显示屏进军的决心:发展电视液晶模组技术和产业,向产业上游扩展,有效避免被边缘化!

    从2004年起,海信即开始着手筹备电视液晶模组项目。一开始不仅面临很多困难,缺乏行业经验,缺乏技术、工艺等人员,缺乏上游资源支持等,而且面临着同行和上游面板合作企业的很多怀疑和不解。有的同行认为海信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面板企业则担心“抢他们的饭碗”:“你们为什么要自己做模组呢?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模组,我们帮你开发出来好了。”还有的面板企业认为海信是一时冲动,质疑海信是否有长期做下去的实力、信心和充分准备。面对种种质疑,海信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做模组是出于长期战略考虑,降低成本和实现产品差异化,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 

    2007年9月,海信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电视行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线,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现状,破除了无数人的怀疑!不到半年时间,海信的第一条液晶模组线不仅顺利达产,而且良品率达到99%。上游显示屏供应商的一位高层决策者也不禁为海信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高的生产水平而感到惊讶。今年8月份,海信液晶模组二期工程顺利投产,其中有一条就是中国第一条大屏幕LED背光模组生产线,它的成功量产,为海信LED液晶电视提供了强大的前端支持。2009年,海信还将继续建设两条模组生产线,届时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这样,企业对平板电视整机成本的掌控比例就可以提升到60%以上。

    海信液晶模组生产线的率先投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瞩目,媒体纷纷报道,同行和合作伙伴纷纷要求参观。有多家权威机构把这一事件评为中国电视行业、中国平板显示行业的年度重大事件。随后,有多家国内同行企业也陆续宣布将建设自己的模组厂,一时成为行业热点。海信在模组领域的探索,也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认为是中国电视行业走出困境和提高竞争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3、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海信



    技术立企是海信的发展战略,海信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体系来保障海信的研发工作,技术立企的战略将很难不走样地坚持下来,将导致企业的研发工作难以有效积累。一个企业是一个百年老店,并不是仅仅讲的它的存在时间长,而是这个企业中经验性的东西一定要有积累和沉淀。

    海信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在企业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设想,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青岛市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2003年,青岛市在海信建设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4年5月,科技部实施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海信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主要试点内容之一是探索在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07年7月,科技部正式公布了首批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数字多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花落海信。这标志着海信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功。

    海信对这个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极为重视,将初期规划的5000万建设资金追加到了1.5亿元,将研发人员的配置也从初期的100人增加到了150人,为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海信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确定了“多媒体计算技术、芯片技术、网络技术到终端显示技术”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它成为企业重要的研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助于推进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同时它也成为高水平国际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07年起,来自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纷纷加盟海信,正是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技术碰撞和管理融合,壮大了海信的技术实力,成就了海信深厚宏远的自主创新之路,直接助力了海信技术先行的国际化推进。

    有了国家一流的研发平台,有了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海信不断涌现的研发成果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

    2007年7月,海信在国内首先推出了数字家庭DNet-home第一版产品标准,标志着海信的数字家庭系统,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海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低成本液晶动态背光源”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台42寸大屏幕LED背光源电视整机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截止2007年海信共申请专利1913项,其中发明专利263项,海信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83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这些将为海信平板电视的拓展插上放飞的翅膀。

4、中国首批LED液晶电视上市:全球5家,中国1家



    LED背光技术是新一轮产业升级的趋势,具有节能、环保、高画质等突出特点,是革命性的技术。2008年7月9日,由海信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批超薄LED液晶电视批量上市。目前在全球只有5家企业将大尺寸LED背光源电视液晶模组应用到产品上,海信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同时,海信超薄LED液晶电视的整机厚度只有55mm,仅有普通液晶电视的一半,是目前全球已上市的LED液晶电视中最薄的产品。

    海信LED液晶电视批量上市,标志着海信承担的国家863重大项目“低成本动态LED光源系统”课题取得了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海信LED背光技术的研发历时两年多时间,陆续攻克了高色度与亮度均匀性发光单元及模块、超薄光学设计、高动态范围驱动技术、自适应分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算法等难题,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截止目前,海信LED已经申请国内外专利30多项,其中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

    在2007年的一次国际展会上,两位国外公司人士围着海信展出的LED背光液晶电视样机仔细研究了很长时间后,向海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长串问题:背光控制电路是你们自己设计的吗?驱动电路是自己设计的吗?亮度、对比度真的达到了展示说明的数据吗?当都得到肯定的答复时,他们不无钦佩地说:“我们也在开发LED电视样机,但没有你们快,我们希望和你们交流合作。”

    还有一次,在与一家国外LED驱动芯片厂商交流时,海信的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接连指出几个芯片功能设计上的问题后,该厂商的资深技术人员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在和一家世界著名的企业交流时都未能提出的问题,没想到让海信的年轻工程师提出来了。交流结束之后,该公司真诚地提出希望海信帮助他们一起来改进下一代的驱动芯片。

    国家973计划咨询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陈皓明教授对海信LED这样评价:“中国首批LED液晶电视在海信批量上市,是中国平板电视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平板电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0多年来,海信始终坚持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使海信从最初的作坊式工厂,发展到目前具有3C产业架构的跨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30多年来,海信依靠在技术上的长期研发积累和不懈追求,为企业赢得了的稳健快速发展不竭的动力;30多年来,海信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真正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责任,为民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