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格战 洋品牌打出“七伤拳”
洋品牌不甘心在中国平板市场上的节节败退,从2006年开始,利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黄金周市场开始大幅降价,以集中的、大规模的价格战频频冲击中国市场。
让我们来看一下洋品牌的降价足迹,特别是在超大尺寸平板电视上,外资品牌的降价势头更加凶猛。
外资品牌最常用的新品上市策略常常是高开低走,以大幅降价抢占份额。2008年LG新上市的47寸高清液晶电视的47LG50FR的零售价为17840元,比海信同档次的全高清产品 TLM47P69GP贵了1000多元,到今年8月该产品的价格已经比海信的便宜了1560元,外资品牌的降价策略暴露无疑。这种高端降价的举措在索尼、三星、夏普等品牌的身上也表露的非常突出。
在目前平板电视市场主销的40寸、42寸平板电视中,中外品牌的价格已没有差距,索尼主销的KLV-40V300A产品的价格在6000-6999元之间,与国产品牌的海信、TCL、长虹等品牌的同类产品的价格基本没有差距;在42寸这个主流尺寸段上,比如LG、飞利浦、东芝的产品在许多城市的售价已低于7000元,比海信、康佳、TCL主推的42寸液晶的产品的售价还低,这在CRT时代是从未出现过的。
那么洋品牌的大幅降价是否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呢?答案是完全否定的。近年来,洋品牌台湾屏事件、“歧视销售”风波以及“翻修门”、“裸机门”、“爆炸门”等负面事件频频曝光,严重损伤了洋品牌多年来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的高品质品牌形象。据专家分析,洋品牌这种低附加值、低价格的销售策略也让其上游采购、品质检验,特别是售后服务体系遭受前所未有的高负荷压力,洋品牌使用“价格战”这个双刃剑,首先伤到了自己。
价格战给洋品牌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价格战的后遗症也是相当可怕的。正如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欲伤人首先要伤自己,而自己受得内伤是相当严重的。
根据近期公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索尼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0%减至349亿日元,东芝则收获赤字,亏损了116亿日元。欧洲最大的飞利浦公司也难逃厄运,当季净利润下跌近半,仅为7.2亿欧元。去年同期则是15.7亿欧元,虽然飞利浦采取了转让品牌使用权等手段欲提振其电视机业务盈利水平,但收效甚微,近观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飞利浦也渐沦落成一个“被边缘化”的外资品牌形象。这种无节制的价格战已经加速了昔日大品牌的快速“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