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坚韧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他认为长虹的质变时代即将到来。
2005年,在九寨天堂召开的长虹经销商千人大会上,关于长虹的现状及未来,赵勇用“一个调整的结束,一个调整的开始”来总结。
他称,始自1998年到2006年的长虹第一个调整已结束。但长虹不会马上进入快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长虹必须要经历一次新的调整。希望通过新的一轮调整,能够使长虹发生一些质的变化,能够让长虹的增长变成一种可持续的,以盈利能力提升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增长。
当时,长虹提出一个三年计划。希望通过这三年的调整能够为长虹带来一些更本质的变化,带来长虹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变化。
今年就是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这意味着长虹的质变也许即将临近。
从盈利的角度上讲,长虹的质变会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说以前长虹彩电是在国内打陆战,现在面临全球化竞争的长虹无疑开始了海战和空战。而在海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无疑是“航空母舰”。长虹找到了自己的“航母”了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长虹找到了自己的航母,那就是PDP屏的生产。
对此项目,如同当年长虹巨资引进彩电生产线一样,坊间争论较多。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PDP是较为适合长虹的项目。
平板时代,屏被国外企业掌控。电视好卖时,屏资源紧张,拿不到货,让企业干着急。电视不好销时,屏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使电视价格进一步走低,陷入恶性循环。身处此行业,没有屏,意味着永远被别人掐着咽喉。温饱尚有问题,更别论奢想小康了,因此上马屏势在必行。
至于上马液晶和等离子的问题,只是再次佐证一个真理:“最贵的不一定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液晶是全能选手,等离子是单项冠军,双方可谓各有千秋,互有输赢。长虹选择等离子是量体裁衣的理性选择。
一、液晶虽好,但投资金额动斥几十亿美元,国内企业难以承受。那是富人的游戏;二、液晶的专利太多,光是付专利费就足以让国内企业陷入持续不断的“重感冒”中。三、液晶竞争激烈。市场价格变动快,利润很难得到保障;四、最尖端的技术,你有钱人家也不卖。而相形之下,等离子优点就出来了。一是投资金额在长虹可以接受范围内。二是通过运作,获得了300多项专利,其中有多项基础核心专利,解除了专利费之忧。三是该行业相对垄断,而垄断行业的钱最为好赚。四是等离子玻璃成本占30%,后面的电路占70%,而液晶的比例刚好是反的,玻璃成本占大头。因此等离子的引进,可以嫁接长虹在集成电路、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优势,方便长虹降低成本。而嫁接自身优势,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是以前长虹电视能后来居上的关键因素。这一次,长虹有望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再次“拷贝”。
因此,长虹为什么上马等离子,原因很简单,这是最适合长虹的项目。
从现有资料分析,PDP项目极有可能成为长虹质变的催化剂。
首先,等离子的市场在转好。相关统计显示,今年等离子的增幅在中国市场是4倍于液晶电视的增长速度。
其次,由于市场转好,曾经退出过该领域的南方一些家电企业,去年年底重新恢复了这个产品线。众多企业的加入,有利于增强等离子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长虹向平板产业链的上游突围,使其与其它家电企业的关系,将从单纯的同业竞争关系,转向竞争加合作的关系。长虹的等离子屏除了自用之外,完全可以优先供应国内其它家电企业。目前也有家电企业表态,一旦长虹等离子屏下线,质量过硬的话,将优先采用。这意味着,在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下,长虹将从国内家电业一员冲锋陷阵的“大将”,向为国内家电业提供后勤保障的“后卫军团”转变。从这个角度讲,长虹的等离子屏,决不只是一个人的战斗,因为未来,其将有可能成为国内家电企业抵抗外资家电入侵的“新武器”。
最后,大规模生产,长虹具备的成本优势将会逐步发挥出来。长虹引进的PDP生产线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成本领先。基本的做法是原材料、元器件的本地化、内配化。据了解,目前等离子后面的电路长虹已经能做到80%,很多关键原件、集成电路是长虹自己设计开发。
因此,一旦长虹成功度过产品合格率爬坡期,而市场转好的话,其高技术+低成本优势,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