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迟钝的公牛”
但是,倘若将目光投向与日立同处一国的索尼、松下,便会发现日立的理由有些苍白。为什么同样深受其害、同样赤字高悬的索尼、松下等能迅速重新崛起,依然是中国人热衷的品牌,日立却不能?
在受到数字技术与中国本土制造商的冲击后,索尼的策略迅速进行了调整,以娱乐化内容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重新夺得市场;松下则在中国倚赖对市场的迅速适应,不仅消化了赤字,而且在与本土品牌的对决中赢得一席之地。松下对市场反应之灵敏的典型例子是,某年松下在日本本土仅设计了16款手机,在中国市场却要求设计出200多款。
在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产品结构与市场策略之时,日立却显得十分迟钝。一位兼做日立与西门子产品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日立往往需要四五天才能作出反应,而西门子通常是3天左右。他告诉记者:“尽管只有一天时间的差距,但客户的损失往往在几十万元以上,有些客户就是这样流失的。”
日立高管却有另外一个理由:“很多时候,日立在很多领域受到了政策限制。”他举出的例子是日立(中国)不能完全实现自主销售。但据了解,1994年在北京设立的日本SMC独资公司早就基本实现了自主销售,其他欧、美、韩公司实现在华制造与销售的更是多数。看来这只能是日立自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