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日立怎么了,难道企业也会老吗?

深究问题根源
来源:民营经济报 更新日期:2007-09-17 作者:张民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深究问题根源

  事实上,对日立来说更重要的是看清过去,在没有真正认识到过去为何会陷入黑暗之前,未来的路也许仍然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也就是说,日立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曾经一度风光无限的日立为何要落到非得从头再来、大动筋骨的地步?

  日立拥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1970年代初进入中国,1980年就将生意做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直到2000年所销售的10余台大型计算机还在使用着。1981年,在福州投资成立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这是第一个中日合资公司。此后,日立电视和松下、三洋等其他日本公司的家电产品一起风靡中国,让中国市场的1980年代几乎成为“日本的年代”。

  但到了1990年代后,日立却在中国逐渐失语。几乎与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同步,1910年创立的日立也划出了一条从起步到腾飞继而衰落的沧桑曲线。它的腾飞与衰落都与日本产业政策有莫大关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大力扶持重工业,并不惜承担20%左右的研究成本以倡导LSI(大规模集成回路),日立、松下等一批电机制造商因而迅速崛起;此后,出于环保以及争夺未来高科技制高点的需要,政策转而向知识密集型行业倾斜。日立等企业失去了政策优势。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经济从1990年起持续衰退。在经济形势与产业政策的重重不利中,大受影响的日立意识到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得不从电机艰难向家电转型。然而,日本人未曾料到,他们引以为豪的LSI技术迅速被韩国三星等挟卷而来的数字技术大潮冲得踉踉跄跄,家电领域失守;而他们所坚持的大型计算机标准也与IBM等的PC微型化与兼容潮流相悖,计算机话语权也被欧美夺走。

  随后,1998年世界半导体市场疲软、2001年IT泡沫破灭,日立两度出现高达3200亿与4800亿日元的巨额赤字。正是这些赤字成为日立在中国市场渐渐销声匿迹的一大理由:本土尚难自顾,何况当时制造力与购买力都尚未显露出过多吸引力的中国?
 标签: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