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日前传出消息,将与国内其他面板厂商上广电、龙腾光电进行横向整合。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液晶产业曾进行过多方面的尝试,包括打通产业上下游的纵向整合,以及与面板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不过,这些整合均停留在规划阶段,变为现实的难度颇大。
在国内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京东方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其不光是率先进入液晶面板上游的企业之一,更是参与液晶产业整合的重要角色。继控股了由TCL、康佳、长虹、创维四大彩电整机企业联合投资的聚龙光电后,京东方又将与上广电、龙腾光电联合,将其旗下的TFT-LCD液晶面板业务整合到一起。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国内液晶产业开始由纵向整合转为横向,是国内面板企业的最好出路之一。据悉,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拥有我国仅有的三条TFT-LCD液晶面板第5代线,但都面临巨大的经营与资本压力。京东方财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亏损12.6亿元;上广电截至2006年10月份亏损额达15亿元左右;而位于昆山的龙腾光电生产线则在投入了约6.99亿美元后,面临五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然而,一旦整合,合资公司有望发挥协同效应,丰富产品线,提高与原材料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并避免恶性价格战。此外,合资企业还将获得国家资本的统一支持,投建6代、7代甚至更大尺寸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将不再遥远。
业内专家表示,TFT-LCD液晶面板生产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项目,高投入高产出,且市场波动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很少有大型企业有如此大的实力,因此,企业间的联合是明智之举。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间的联合也十分普遍。2002年韩国的LG与荷兰飞利浦合资组建新公司生产TFT-LCD液晶面板;2006年台湾友达光电与广辉电子合并;近期,索尼与三星又将合建新一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面板企业在整合后有望成为全球市场上一股重要的新势力,但是,整合的成本与困难同样显著,这一点从整机企业联合起来进军上游面板业的经历中可见一斑。
纵向整合的失落
国内彩电企业创维、TCL、康佳、长虹曾组建合资公司聚龙光电,以进军上游面板业,随后京东方成为控股股东,虽然该公司一直没有实质性举动,但是,聚龙光电曾被认为是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实现突破的最大希望。这是因为,一旦液晶产业链的上下游被打通,中国液晶显示业将摆脱受制于跨国公司的命运,这种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竞争力将不光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更是民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反观全球市场,排行前两位的液晶面板厂商也都是拥有自己的整机品牌。
然而,聚龙光电似乎注定了走不远。据悉,目前只有TCL和创维还表示希望参与聚龙光电的投资项目,康佳、长虹则另有打算。京东方也曾明确表示,更看好与上广电、龙腾的整合。
业内人士断言,中国彩电企业联手进军液晶产业上游的尝试难逃流产的结局。
业内人士认为,内部意见无法统一是使聚龙筹备一年之久尚未能启动的重要原因。
聚龙光电相关人士表示,项目可以马上上马,但是内部还没有完全沟通好,对于市场判断、产品定位、融资策略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的意见,无法执行。
据悉,为协调各方利益,聚龙光电采取一票否决制,这意味着只要有意见分歧,项目就难以推进。以选择生产线代数为例,有观点认为5.5代线生产出来的面板切割成两片40英寸以上大屏幕将比较有竞争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6代线是世界上最主流、技术最成熟的技术,可以切8片做成32英寸,市场需求量最大。
整合不能停留在规划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整合是我国液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企业不能一直停留在规划阶段,否则将失去意义,而这些关于规划整合的消息只会平添资本市场的一次次躁动,不会给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带来本质性的提升。
正当我国大陆液晶产业的纵向整合面临内部矛盾激化,横向整合又尚处于谱写时间表的时候,国外与台湾的面板企业则紧锣密鼓地在大陆布局。其中奇美今年主要的财力将用于推动位于广东南海的液晶显示器模组项目。据悉,该项目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月产量可达200万片,总投资将超过20亿美元。而LG-飞利浦在广州和南京的两个液晶面板生产项目也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年产能将分别达4440万片与900万片。业内人士认为,面板业激烈的竞争将使中国大陆以外的厂商加速落户中国大陆,以发挥成本控制优势,力争在竞争中制胜。
而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则是,液晶面板的价格还会持续走低,这将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分析师预测今年液晶面板的降幅将在20%至30%之间。研究机构iSuppli日前预测,32英寸液晶面板价格在3月将跌破成本,降到300美元以下,37英寸面板的价格亦将在未来数月内接近32英寸面板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