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板显示领域,等离子技术先行一步。由于采用自发光的机制,在色彩、对比度、亮度、可视角、运动场景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液晶电视虽然起步晚,但是已经后来居上,凭借尺寸线齐全、分辨率高等优势占据一方霸主。一向固守大屏幕的等离子面对液晶电视的攻势一直处于保守的防御姿势。特别是在价格变动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价格优势厂商和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这又导致了手里没有上游资源的国内厂商的一边倒,加剧了消费者向液晶技术的倾斜。
在定价策略上,市场本身的竞争程度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等离子屏资源牢牢掌握在LG-飞利浦、三星、松下、日立、先锋等五家厂商手里,液晶则与之不同,尤其是台湾厂商的地位大大加剧了液晶屏资源厂商间的竞争,这是得液晶技术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在价格策动能力方面却远强于对手等离子技术。国内电视厂商出于对于屏幕资源安全性的考虑也愿意选择上游资源丰富的液晶技术作为主打产品。这无疑使国内平板产品线形成了液晶电视远丰富于等离子的情况。而在液晶领域已有重大投入的国内厂商自然也会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液晶领域,因此在舆论上液晶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晰的。
另一个问题在于能够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除了卖场就是舆论(消费者往往不是技术专家,更容易被片面的说法诱导),这是得消费者听到的更多的信息是液晶的“好”。同时等离子又不能或者是很难生产出符合国内主流尺寸:32/37英寸的产品,使得消费者选择等离子的可能性变得更小。因此,平板市场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是很难避免的。从表面将这似乎是厂家和舆论的诱导在起作用,而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市场规律本能的使厂家们选择了上游资源更安全的液晶:在这里消费者只能选择厂商的选择,而不是技术本身。 技术之争永远不是市场的本质,哪项技术能够照顾更多人的利益,则哪项技术将最终取胜。等离子液晶之争实无意义,与其打口水战,远不如去认真的耕耘市场。 回顾7月,平板市场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价格的调整何时是头、平板产品的3C融合到底该怎么走、等离子的命运会如何、液晶在大屏幕领域还能走多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能留给未来,而给消费者的建议是:不贵够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