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长虹2005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61亿元,主营业务利润24.09亿元,净利润2.85亿元,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彩电的贡献吧?不过,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彩电销售收入在保持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其在整体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首次降到70%以下。
何克思:彩电的权重在长虹整体产业格局中还将继续下降,到今年底这个数据是50%,其他产业发展更迅速。据统计,目前为止长虹在国内销售出1.2亿台彩电,影响的就是4-5亿人口,这构成长虹转型的巨大消费基础,加之技术积累、品牌基础,我们的转型是有希望的。
中国经济时报:本土彩电企业基本选择了弃等离子亲液晶的策略,而长虹却要与彩虹联手投入巨资打造中国首条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等离子生产线,长虹对产业前景的判断为何与其他企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让人联想到当年长虹“背水一投”,押注背投的战略。
何克思:当年我们“背投一战”使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为之一变。在背投上,虽然其他国内企业采取了跟进战略,但挣钱的怕只有长虹,现在也仍在赚钱,它已成为我们的影院电视,当然技术上有了升级换代。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中等离子未来的发展优势,现在就要着手做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海外平板电视基地建设进展如何?长虹电视海外战略如何走?如何消除此前残留的一些阴影?
何克思:捷克的平板彩电基地进展顺利,在欧洲建厂,也是为了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如你所言,此前我们有一些经验教训。在海外战略方面,我们已在捷克和印尼建成了两个生产基地,在广东中山建立了出口产品基地,在印尼,我们的空调产品进入前2名,彩电是市场的绝对老大。长虹的商标也做了更易于国际推广的改变。
中国经济时报:长虹未来定位是:信息家电产品全球供应商、内容服务商。内容怎么做?
何克思:此前我们已经和中国电信以及盛大做过一些合作与尝试。平板时代,整机生产厂商面临的危机重重:上游面板生产厂商频繁降价,下游渠道商占用我们的资金,两头挤压,如果不求改变,最终很可能被运营商收编,就像国外的手机整机厂,给运营商提供定制机器,自有品牌慢慢淡化。我们国内企业时常自嘲,“活着就是过节”,太不容易了。中国广袤的国土东西相差2万里,南北气温相差50℃,消费差异巨大,国内企业能将产品卖到全中国,而世界上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好像都做不到。此前我们通常会说“扬长避短”,现在应改成“扬长补短”,“短”是避开不了的,本土彩电企业需要在面板之外的所有方面发挥我们的优势。
■■参展新品
闪联网络电视,第一款闪联标准下的平板电视,可以实现网络和无线传输。
■■受访者: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新
中国经济时报:来自中怡康的统计数据显示,海信已经连续20个月占据国内平板市场第一的位置,这个第一还能保持多久?
刘洪新:海信的市场表现,是因为我们驾驭了“技术”和“产品”两个轮子,以市场为导向、以速度为催化剂。能否保持市场业绩取决于产品,今后我们会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新产品的推出。其实,这是个良性循环,市场销量大,资源掌握上就会有优势,最明显的,跟上游厂家谈判的筹码加重,成本优势增加。
中国经济时报:海信对未来电视走势是怎样的判断?
刘洪新:我们认为CRT(显像管)电视退出主流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来自DISPLAY SEARCH对世界彩电市场预测的数据表明,世界彩电市场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将以2%左右的速度增长,到了2009年将达到2.009亿台;而在这种大的增长态势下,等离子和液晶电视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9%和53%,而CRT背投电视2004-200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00%,即在2009年将彻底消失,20多年来一直占据市场主流的CRT产品以—8%的速度逐步萎缩,也将在未来10年内淡出市场主流。
下一步彩电市场的焦点应该是应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平板电视。平板电视在全球领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快速发展,而3C融合将是今后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机遇。对于未来数字多媒体生活的愿景,我们认为,首先电视机要成为一个多媒体终端;其次要以高清平板电视为核心搭建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融合的智能操作平台;同时宽带网络的普及也为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搭起一座畅通的桥梁。海信的目标就是成为“多媒体技术产品提供商”。
中国经济时报:怎么实现这个目标?
刘洪新:我们早就着手做技术储备和产品准备。1998年,海信成立了以归国博士为带头人的数字电视研究所,1999年初在微软提出“维纳斯计划”之前,海信就推出了数字网络机顶盒,解决了电视机上网问题;2002年海信整合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上下游资源,推出了直接使用宽带网连接的互动电视iTV;2005年12月,海信与央视高清频道合作,建立高清数字电视推广战略联盟,抓住了中国高清数字电视市场即将全面启动的重大机遇,这些都为我们多媒体系列产品的推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在战略和组织结构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完成了对科龙的收购之后进一步整合了黑电的研发和集成能力,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媒体公司”。
中国经济时报:海信去年研发的“信芯”运用到平板电视上了吗?是否向其他企业出售?
刘洪新:第一代信芯用于数字逐行类显像管电视上,集成度更高的第二代信芯年底将用于我们的平板电视。作为一项新技术,它要经历市场的磨练,由小到大。
中国经济时报:在大画面显示技术方面,海信会有所侧重吗?
刘洪新:液晶之外,在投影、微显方面,我们还会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