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国内外彩电企业聚拢一处探路“平板时代”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日期:2006-07-12 作者:陈军君

长虹:正视整机厂的危机

  正如长虹新闻发言人何克思所言,“我们反复地讨论平板电视,反映出我们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对未来的忧虑。”

  2006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发展论坛”再次将国内外彩电企业聚拢一处,探讨平板战略。

  “平板电视的品质不仅仅由面板决定,全球化的整合能力才是决定因素。”TCL-汤姆逊电子公司(TTE)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彭秀峰反驳了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平板电视品质面板决定论”。TTE的判断也正是国内彩电企业在平板时代得以发展壮大的希望所在。

  经过几年的发展,液晶面板技术已经提高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产业进入成熟期,芯片、屏控电路、音频系统、设计工艺、应用模块等其他因素对品质的影响逐步显现。此外,从产业发展趋势看,电视机的功用不仅仅是收看节目,还将成为“数字家庭”的客厅娱乐中心,实现浏览Web网页、VOD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性功能。因此,平板电视面临一场横跨数字电视、3C产业的大整合。在这场大整合中,要求彩电厂商必须具备强大的整合能力。

  事实证明,不单缺乏核心技术的本土彩电企业时时在探寻未来出路,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同样处在不停地探索、思考之中,即便他们的既定战略在全球市场都推广顺利,但一进入纷繁复杂的中国市场,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所以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家电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繁实建史,才会在论坛上恳请媒体记者不妨听取专家刘全恩的看法,“倡导彩电市场多元化,平板市场没有一枝独秀”。在全球其他市场发展势头大大超过液晶电视的等离子,在中国市场却遭到液晶的挤压,这让押注于等离子技术的松下等厂家不得不静下心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松下透露,其等离子技术今后将继续在大画面上努力,超大型103英寸等离子电视即将问世。

  当天的论坛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当听会的媒体记者或离开会场或打瞌睡走神时,国外企业的与会者仍认真地听讲、记录。一位熟识的索尼人士跟记者笑着说:“得改签机票明天回北京了,我们老板正认真记笔记呢,没有走的意思。”

  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对市场、对未来技术走向同样不敢大意,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听取其他同行的看法、搜集更多的信息,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策略。

  从某种角度看,暂时不拥有平板核心技术的本土彩电企业确实不必太过悲观,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看看本土彩电企业在本届展会上展出的新品,听听他们对未来技术走向的判断,以及给自己的定位,便能大概了解本土彩电业在平板时代的酸甜苦辣及面临的困惑。他们的方向找对了吗?他们的钱花在合适的地方了吗?他们的产品消费者追捧吗?他们未来能赚钱吗?现在谁也不能给出答案。因为全球的彩电厂家都在探路。


   ■■参展新品

  “量子芯”液晶电视,量子芯技术由长虹和美国Pixelworks公司共同研发,能对每个像素周围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7个像素进行逐点计算,并将两次结果作对比分析后,其动态图像处理速度达到千亿次,使得细节色彩增强、细节轮廓增强、暗景对比度增强,画质提高。


   ■■受访者:长虹策划部部长、新闻发言人何克思

  中国经济时报:在长虹的展台上发现,除了彩电,长虹旗下各大产业公司的产品都亮相了,手机、冰箱、芯片。

  何克思:这基本反映了长虹现在的状态。赵勇执政后,对长虹做了3个方面的转型,其一,技术转型,开始做软件、芯片,开始涉足手机、IT以及白色家电;其二,管理转型,从以前的“命系彩电”单一架构向上下游延伸;其三,品牌转型,由单一的彩电品牌转而变成综合类信息家电的品牌。

长虹未来定位是:信息家电产品全球供应商、内容服务商


  中国经济时报:长虹2005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61亿元,主营业务利润24.09亿元,净利润2.85亿元,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彩电的贡献吧?不过,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彩电销售收入在保持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其在整体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首次降到70%以下。

  何克思:彩电的权重在长虹整体产业格局中还将继续下降,到今年底这个数据是50%,其他产业发展更迅速。据统计,目前为止长虹在国内销售出1.2亿台彩电,影响的就是4-5亿人口,这构成长虹转型的巨大消费基础,加之技术积累、品牌基础,我们的转型是有希望的。

  中国经济时报:本土彩电企业基本选择了弃等离子亲液晶的策略,而长虹却要与彩虹联手投入巨资打造中国首条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等离子生产线,长虹对产业前景的判断为何与其他企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让人联想到当年长虹“背水一投”,押注背投的战略。

  何克思:当年我们“背投一战”使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为之一变。在背投上,虽然其他国内企业采取了跟进战略,但挣钱的怕只有长虹,现在也仍在赚钱,它已成为我们的影院电视,当然技术上有了升级换代。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中等离子未来的发展优势,现在就要着手做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海外平板电视基地建设进展如何?长虹电视海外战略如何走?如何消除此前残留的一些阴影?

  何克思:捷克的平板彩电基地进展顺利,在欧洲建厂,也是为了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如你所言,此前我们有一些经验教训。在海外战略方面,我们已在捷克和印尼建成了两个生产基地,在广东中山建立了出口产品基地,在印尼,我们的空调产品进入前2名,彩电是市场的绝对老大。长虹的商标也做了更易于国际推广的改变。

  中国经济时报:长虹未来定位是:信息家电产品全球供应商、内容服务商。内容怎么做?

  何克思:此前我们已经和中国电信以及盛大做过一些合作与尝试。平板时代,整机生产厂商面临的危机重重:上游面板生产厂商频繁降价,下游渠道商占用我们的资金,两头挤压,如果不求改变,最终很可能被运营商收编,就像国外的手机整机厂,给运营商提供定制机器,自有品牌慢慢淡化。我们国内企业时常自嘲,“活着就是过节”,太不容易了。中国广袤的国土东西相差2万里,南北气温相差50℃,消费差异巨大,国内企业能将产品卖到全中国,而世界上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好像都做不到。此前我们通常会说“扬长避短”,现在应改成“扬长补短”,“短”是避开不了的,本土彩电企业需要在面板之外的所有方面发挥我们的优势。

海信:做多媒体提供商

  ■■参展新品

  闪联网络电视,第一款闪联标准下的平板电视,可以实现网络和无线传输。

  ■■受访者: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新
 
  中国经济时报:来自中怡康的统计数据显示,海信已经连续20个月占据国内平板市场第一的位置,这个第一还能保持多久?

  刘洪新:海信的市场表现,是因为我们驾驭了“技术”和“产品”两个轮子,以市场为导向、以速度为催化剂。能否保持市场业绩取决于产品,今后我们会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新产品的推出。其实,这是个良性循环,市场销量大,资源掌握上就会有优势,最明显的,跟上游厂家谈判的筹码加重,成本优势增加。

  中国经济时报:海信对未来电视走势是怎样的判断?

  刘洪新:我们认为CRT(显像管)电视退出主流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来自DISPLAY SEARCH对世界彩电市场预测的数据表明,世界彩电市场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将以2%左右的速度增长,到了2009年将达到2.009亿台;而在这种大的增长态势下,等离子和液晶电视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9%和53%,而CRT背投电视2004-200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00%,即在2009年将彻底消失,20多年来一直占据市场主流的CRT产品以—8%的速度逐步萎缩,也将在未来10年内淡出市场主流。
 
  下一步彩电市场的焦点应该是应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平板电视。平板电视在全球领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快速发展,而3C融合将是今后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机遇。对于未来数字多媒体生活的愿景,我们认为,首先电视机要成为一个多媒体终端;其次要以高清平板电视为核心搭建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融合的智能操作平台;同时宽带网络的普及也为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搭起一座畅通的桥梁。海信的目标就是成为“多媒体技术产品提供商”。

  中国经济时报:怎么实现这个目标?

  刘洪新:我们早就着手做技术储备和产品准备。1998年,海信成立了以归国博士为带头人的数字电视研究所,1999年初在微软提出“维纳斯计划”之前,海信就推出了数字网络机顶盒,解决了电视机上网问题;2002年海信整合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上下游资源,推出了直接使用宽带网连接的互动电视iTV;2005年12月,海信与央视高清频道合作,建立高清数字电视推广战略联盟,抓住了中国高清数字电视市场即将全面启动的重大机遇,这些都为我们多媒体系列产品的推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在战略和组织结构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完成了对科龙的收购之后进一步整合了黑电的研发和集成能力,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媒体公司”。

  中国经济时报:海信去年研发的“信芯”运用到平板电视上了吗?是否向其他企业出售?

  刘洪新:第一代信芯用于数字逐行类显像管电视上,集成度更高的第二代信芯年底将用于我们的平板电视。作为一项新技术,它要经历市场的磨练,由小到大。

  中国经济时报:在大画面显示技术方面,海信会有所侧重吗?

  刘洪新:液晶之外,在投影、微显方面,我们还会再投入。

夏新:“厦门军团”正在崛起


  ■■参展新品

  HI-FI丽音液晶电视,嵌入收音功能,“音质可与独立的落地式HI-FI音响相媲美”,可以“闭画听音”。

  ■■受访者:夏新数字家庭事业部总经理 陈强

  中国经济时报:你提到了厦门将成为未来中国液晶电视格局中的一极,与珠三角、山东半岛相比,厦门这一极有何优势?

  陈强:台湾友达光电明年有可能在厦门建生产基地,液晶屏这个问题在厦门就可以就地解决,并且厦门有夏新、厦华等厂家,万利达也开始做液晶电视,这样,以厦门为中心,福建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液晶电视产业链,这就是优势。另外,厦门靠近港口,物流非常方便,物流做得好,就会缩短周转时间,节约成本。电视整机企业,竞争力主要就体现在资源整合的能力上。

  中国经济时报:那是否意味着厦门的彩电厂家会偏向用台湾的液晶屏?

  陈强:这倒未必。某处形成产业基地之后,产业链上的配套厂商就会向这个地区集中,如此一来,资源整合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中国经济时报:你们的同城兄弟厦华已经引进了做液晶屏的中华映管作战略投资者,夏新有无类似考虑?

  陈强:我们一直在跟上游的厂商进行战略合作,目前的合作主要是在技术和供应链两个层面展开。暂时还没有类似的信息可以透露。

  中国经济时报:夏新切入液晶电视领域只几年时间,跟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多年的其他的企业竞争,夏新的优势何在?

  陈强:切入平板电视,国内企业的起点差不多。此前夏新虽没做电视,但在做AV产品,包括DVD、音响。AV这块还是积累了比较好的基础,我们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包括这次的“HI-FI丽音”系列产品,是基于我们的音响产品基础,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你觉得消费者需要强调音质的液晶电视吗?这是未来液晶电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吗?

  陈强:你仔细去听一下电视,很多电视的声音发干、发涩,高音不准。在电视中嵌入音响功能,会适合对音响有一定需求的人。一些主妇喜欢边干家务边听调频收音机,现在打开电视机就解决了,我们为消费者多提供一个功能有什么不好?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彩电企业多数选择了“亲液晶”战略,但它们多少还做点等离子电视,夏新只做液晶,你们彻底放弃等离子了?

  陈强:等离子和液晶谁优谁劣是探讨了很久的话题了。现在液晶完全可以满足大屏幕的需求,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不用再去探讨抉择。

  中国经济时报:在夏新3C战略中,液晶电视在其中占据怎样的比例?

  陈强:目前的比例,手机最大,电视其次,笔记本电脑随后。未来我们希望液晶电视能够占到夏新总体销售收入的30%。

  中国经济时报:已有4家彩电企业联手欲进入上游,做液晶显示屏,夏新有无类似考虑?

  陈强:没有。

  中国经济时报:那就是说,投资数亿元即将在10月竣工投产的液晶生产基地是个整机组装线,对吗?

  陈强:我觉得表述为“生产线”更确切。IBM是不是组装?哪个部件是它自己做的?芯片、外壳都是买来的,但最后做成了IBM电脑。

  国内的企业发展历史很短,我们未必要为目前只做整机组装而妄自菲薄。这是一个产业分工的年代,英特尔自己没有去做整机而是专心做芯片。我们国内整机厂家目前集中在直接面对消费者这一端,是整个平板产业链很重要的一环。等国内形成相对完整的芯片等基础产业链,这种状况会改变。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