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索尼高层已经决定,自第四季起扩大对中国台湾采购电视面板(下称“台湾屏”):明年40英寸以下的电视面板,将以台湾为采购中心(至少百万片),采购金额会较今年的60亿美元大幅增长。台湾的友达、奇美电等大厂因此受惠最大。40英寸以上面板,则仍以索尼与三星合资的S-LCD厂为主。
几乎与此同时,一位接近三星高层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三星肯定不会因‘台湾屏’事件就放弃对台湾面板的采购。实际上,奇美、友达两大台湾面板厂已成为三星最重要的策略采购伙伴。”另有外电消息指出,三星已与友达正式签订40英寸液晶面板的供货合约。
上述消息为国庆节后闹得沸沸扬扬的日韩液晶电视使用“台湾屏”事件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这场被夸大的风波也因此暂告一段落。此前,原本作为中国液晶面板产业一大骄傲的“台湾屏”,在此次事件中竟成为了一个污点。
为何要用“台湾屏”?
“台湾屏”占了全球六成,国内外众多厂家用的都是它
外资品牌除了自身液晶屏生产线供应,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向全球供应的“台湾屏”。那么,掌握液晶屏生产技术的外资品牌,为什么还会使用“台湾屏”?
实际情况是,目前液晶屏的技术主要由韩日电视品牌和台湾面板厂商掌控。除众所周知的韩的夏普、三星和索尼的合资公司S-LCD、LG-PHILIP,还有台湾友达、奇美两大液晶面板生产厂,这五家生产的液晶电视面板约占全球总供应量的9成,其中台湾面板的出货量更达到全球总量60%以上。
对于家电业内人士来说,外资品牌采购“台湾屏”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华液晶网高级分析师张新岗表示,32英寸、37英寸规格的液晶面板,惟以6代线切割才最为经济,母板利用率能达到90%。“而目前拥有6代线的外资巨头,其实只有夏普、LG-PHILIP两家,每月投产量不过十几万片。”据张新岗透露,当初跳过6代线,直接上马7代线的三星,此前就一直是在用更适合切割40英寸、46英寸的7代线来切割32英寸面板,“但母板利用率则难免相对稍低,只有86%-87%。”
今年全球大屏幕液晶显示器面板需求总量将达2.65亿块,这使液晶屏产能全球供应不足。除了三星和索尼,包括东芝、LG、飞利浦等韩日品牌都纷纷订制“台湾屏”,以满足全球市场对液晶电视的需求。据统计,目前日韩品牌20%左右的产品用“台湾屏”。不只是掌握液晶屏生产线的外资品牌,国产品牌如创维、TCL、海信、海尔等,由于现在还没有技术生产液晶屏,更是大部分采用的是台湾面板。
“台湾屏”不如“日韩屏”?
中小尺寸“台湾屏”成本控制和质量最出色,因而被广为采用
尽管“台湾屏”被广泛应用于液晶电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诸如“‘台湾屏’品质是否有保障?”、“采用了‘台湾屏’的外资品牌液晶电视是否值得消费者购买?”等问题因这场风波而成为争论热点。铺天盖地的报道让人们感到,台湾屏似乎就代表着质量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液晶屏采用不同的技术,成本是有区别的,但是质量都有保证。消费者用肉眼基本看不出来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