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外资的无奈与抉择:固守台湾屏事出有因

来源:中国经营报 更新日期:2006-11-18 作者:佚名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06年11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索尼高层已决定从第四季起进一步扩大采用台湾液晶面板。几乎是与此同时,一位十分接近三星高层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三星肯定不会因‘台湾屏’事件就放弃对台湾面板的采购。实际上,奇美、友达两大台湾面板厂已成为三星最重要的策略采购伙伴。”而更有外电消息指出,三星已与友达正式签订40英寸液晶面板的供货合约。 

  无奈撤退下的战略挺进 

  企业即便备受“诚信门”困扰,却仍执意继续甚至进一步扩大台湾屏采购的原因,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传媒-公共关系部丁国慧解释称:“是因为索尼液晶电视销量一直持续增长,自产面板已根本不够满足实际需求。不过,索尼其实只在32英寸、40英寸这两大尺寸规格上采购台湾屏。”而三星电子中国AV事业部常务白学明的说法也如出一辙,他强调:“只有部分32英寸、37英寸产品采用了台湾面板”的同时表示,“作为整机生产厂商,把关键零部件多样化是必要的。采购台湾屏,就是为了弥补自身面板在中小尺寸供应量上的不足。” 

  “外资巨头没有说谎。只不过,其产量不足虽是客观现实,却也有着它们的主动选择因素在内。”中华液晶网高级分析师张新岗表示,32英寸、37英寸规格的液晶面板,惟以6代线切割才最为经济,母板利用率能达到90%。 

  但实际上,全球液晶面板总供应量的9成份额,被夏普、三星-索尼、LG-PHILIP和台湾的友达、奇美5家企业牢牢把控着。“而这其中拥有6代线的外资巨头,其实只有夏普、LG-PHILIP两家,每月投产量不过十几万片。”据张新岗透露,当初跳过6代线,直接上马7代线的三星,此前就一直是在用更适合切割40英寸、46英寸的7代线来切割32英寸面板,“但母板利用率则难免相对稍低,只有86%~87%。” 

  而自今年上半年起液晶面板产业突现的持续低迷状态,则令这些原本也只是能够勉强维持自身供货的外资巨头们,不得不另想办法。“前期面板厂商的争相扩大产能,令行业自2006年起开始遭遇竞争激烈、供过于求的困境。”张新岗称,各种尺寸面板价格的降入谷底,及大量库存与折旧的沉重压力,使得所有面板厂商的日子都十分难熬,绝大多数更在二季度中陷入亏损——比如LG-PHILIP就尽管努力削减支出,却还是连续两季出现了总额近6.8亿美元的巨亏。 

  而40英寸等级面板市场的大规模启动,则令它们看到了一线生机。“虽然从绝对数量上看,40英寸等级远不及30英寸等级的市场份额,但在增长潜力特别是利润空间上,40英寸等级面板要明显大于30英寸等级。”而经营艰难的外资面板厂商们,自是要调整自身产品线结构,以有限的产能优先供应利润空间更大的产品,来扭转行业整体价格下降带来的被动状态。 

  事实上,三星公关公司势能咨询项目总监勾志航就表示:“三星已主动缩减32英寸面板产量,将生产重心转移至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面板。”而索尼丁国慧也透露称:“40英寸以上的大屏被我们看做未来市场的主要需求重点,因此都是由与三星合资的生产线进行自产。” 

  不过,外资巨头的选择也并非全然属于“无奈撤退”,甚至还有着些许“战略挺进”的意味。因为此时台湾面板企业针对30英寸等级的产业布局已经完成。“在2004年下半年~2005年外资巨头集体扩充、升级七八代面板生产线时,由于液晶与等离子在40英寸以上的竞争形势尚未明朗,因此原本一直紧追外资脚步的台湾面板厂商,受资金紧张导致的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影响,没有‘贸然’跟进七八代线建设。这反而造就了他们于30英寸等级上的独特竞争力。”张新岗表示,台湾众多的6代线和奇美独家力冲32英寸面板的5.5代线,令其总产能规模已达到日韩产能的3倍以上,进而有着与后者差价10%的成本价格优势。在这一现实下,早已掌握了权衡变通之术的外资整机巨头,自是乐于以应用台湾屏来使自己具备实施大规模降价的条件,反攻国内市场。 

本文导航
  • 第1页:无奈撤退下的战略挺进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