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媒体报道日本松下控股公司旗下的电视机业务计划寻求出售
搜 索

别了松下!彩电一个时代的落幕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25-02-10 作者:佚名
分享到:
第457期

     1月份,媒体报道日本松下控股公司,计划解散负责家电生产销售的子公司松下电器,旗下的电视机业务则计划寻求出售。——这将意味着,作为日本彩电行业,也是全球彩电行业“曾经标杆”的代表,松下电视即将走进历史坟场!

别了松下!彩电一个时代的落幕

    2月6日松下公告表示,“松下将出售或退出电视机业务”的报道含有误解。其公告最新表态称,松下电视机业务的去留 “正将所有可能性纳入考量范围进行研讨”,目前尚未作出任何决定。——这一表态,虽然“回撤了”彩电业务出售或者终止的媒体报道与分析,但是亦充分肯定了“正在到来”的转折。

    亦有分析认为,该最新版公告也可能是一个“谈判策略性”的表态。另据Omdia的研究数据,近年来松下彩电销量持续未能进入全球前十,已经是比较边沿的品牌。据奥维睿沃(AVC Revo)数据显示,2024年松下电视全球销量202万台,全球市场占有率仅有1.0%。

    一个时代的英雄落幕

    松下彩电,曾经是日本制造和创新的骄傲。高峰时期,松下是全球CRT显示技术的标杆和巅峰。松下CRT彩电产品,上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占比一度高达20%。与索尼并成为CRT双雄。

    进入21世纪后,松下率先突破等离子显示大型化技术,成为PDP电视机产品的代表品牌,与液晶之父的夏普并称为“平板双雄”。2007年松下电视产品全球销量达1万亿日元。全球大尺寸等离子电视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别了松下!彩电一个时代的落幕

    但是,此后液晶平板电视大尺寸化持续突破。等离子电视技术在轻薄化上却停滞不前。市场需求的选择转向LCD技术。松下电视错过了平板彩电真正的普及和崛起过程。虽然其后松下也尝试投资日本本土的LCD面板制造业,但是却面临了:1.时间过晚、2.日本制造成本过高的压力,最终在2016年草草收场。

    目前,一年200万台多的市场销量,已经撑不起松下彩电全球的市场布局。即便其不彻底停止彩电业务,也必然需要全球市场收缩。分析认为,没有销量规模支撑,也会持续影响松下彩电的研发投入。近年来其在大尺寸化、Mini LED技术、AI彩电等方面的布局,都落后于行业头部企业。

    松下彩电业务出售,时机不佳

    “松下彩电”目前的全球影响力太小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是松下“必然处置彩电业务”,并“不容易处置彩电业务”的关键。

    规模过小、长期生存力不佳,处置掉彩电业务符合松下集团整体发展转型的大势。但是,规模过小的彩电业务,对“潜在收购者”吸引力有限。

    据悉,即便在日本市场,松下彩电的地位也已经大不如前。目前日本彩电市场真正的本土品牌只剩下索尼和松下。夏普是台系资本品牌、东芝则是海信系品牌。行业数据机构BCN发布的2024年度日本彩电市场相关报告显示,海信旗下子品牌REGZA市场份额第一,占25.4%;夏普份额第二,占比20.6%,海信品牌则以15.7%市占比位居第三,TCL的9.7%的份额占比第四。第五名是索尼,占比9.6%;松下排名第六,占比8.8%。

    日本本土市场挤不进前5!这样的市场地位,决定了松下即便有意出售彩电业务,其也并不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从收购者的角度看,松下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价值和技术价值都很有限:即便是仅仅考虑扩大日本市场的影响力,考虑到我国大陆和台系品牌已经占据优势和市场压制实力,松下的8.8%份额亦并非“炙手可热”的筹码。

别了松下!彩电一个时代的落幕

    事实上,过去10年并购日本乃至全球其他地区彩电品牌最积极的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行业力量,已经走过了“靠并购提升规模,和迅速打通渠道资源”的时代。未来更多行业玩家,包括新崛起型玩家都会将更多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自主品牌”的升级上来。作为松下彩电未来前途可能之一的“出售”,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

    而且,从竞争角度看,如果松下品牌退出彩电市场,索尼可能成为真正受益者。从消费者认知和受众心理看,索尼品牌对松下品牌的“平替”能力极高。这也将是潜在的松下彩电业务并购者必须考虑的风险之一。

    日本本土产业链的瓦解,松下彩电向下的真正原因

    考虑出售彩电业务的松下,错在哪里呢?很多分析认为是此前压错了PDP技术这一方向。但是,这只是“就事论事”的结论。

    2024年日本显示产业的另一件大事是,日本最后一条大尺寸平板面板线,夏普10代线的停产。其停产的同时,夏普广州工厂几乎同步扩充了更多显示面积的10.5/11代线产能——这一事件可以看做是“产能搬迁”。

    2023年则是日本OLED显示最后独苗,JOLED被迫停止运营并出售。接手的白马王子是TCL华星。日本显示产业界另一企业JDI则寻求与我国芜湖市合作建设OLED量产线(这一规划最终没能成型)。

    无论是松下曾经的PDP、还是液晶之父夏普,或者OLED显示(索尼在2005年就规划推出小尺寸OLED TV,可谓OLED电视之父),日本显示产业在前沿技术的布局和研发创新上,始终都是领先的。但是,这种领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

    如平板时代,即本世纪初的10年,松下、夏普主导了液晶和等离子之争;索尼在发展OLED、佳能在发展SED等新技术,可谓百花齐放。反而是,我国台湾地区只是押注LCD技术、韩国企业主要发力LCD技术,此后我国大陆企业也专注于LCD技术——后者通过技术路线聚焦,建立起在单一战线上更多的资源投入框架,实现了产业链规模效益和长尾价值。

    “路线内讧,导致投资分散,结合日本国内较高的制造业成本,在没有规模优势下,迅速败于产业链的规模竞争”!一些分析中,将日本彩电产业,包括松下在内的失败,归结为一个长期的产业政策和协调性的失败,更为客观!现代显示产业,不仅应用繁多、上游链条更是漫长,且依赖于规模效应,依赖于集中的制造集群。而日本国内显示产业过多的内耗竞争,在不同路径和阵营之间的对抗,消耗的不仅仅是“资金、人才”,更包括“宝贵的时间”。

    例如,日本电气硝子、美国康宁,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家显示级电子玻璃产品供应商,其主要产能和众多大型工厂,集中在我国大陆地区。这代表了产业链规模集群化发展的“行业规律”,背后则是我国在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链布局上的强大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实际上,日本显示产业并没有消亡,只不过“主体”已经不在日本国内。夏普广州10.5代线就是最好的代表。

    松下彩电必然要告别历史,固然是因为自身经营问题,但是更多的却是因为“产业链”生态整合能力的问题。日本显示产业链整体的消亡和外迁,以及松下错失了融入我国台湾或者大陆显示产业链的历史时机,是其走到今天尴尬境地的更深层的原因。

    “去腐生新”!这是业内人士对松下处置家电产品业务的评价!松下将未来确定在“解决方案领域”,以及支持其利润基础的“设备领域”(如动力电池业务)和“智能生活领域”等优势领域,将更佳符合“产业链生态”的市场竞争实际,为松下企业的涅槃重生奠定基础。

视观察

中国互联网唯系统关注高端视听影像产业发展根本规律的新闻栏目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