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从OLED到micro LED:中韩显示之争或进入赛点时刻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24-06-06 作者:花开无期

    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 (DSCC)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按显示面积算,韩国显示面板全球占比仅为10%,我国大陆地区占比则达到67%。尤其是在新兴技术OLED和未来技术Micro LED上,韩国的领先优势更是在逐渐缩小。

    韩国UBI Research代表李忠勋认为,OLED显示上,“如果只看技术开发的话,(韩国领先中国大陆)相差1~2年。” 今年3月份,三星显示社长崔周善也表示,“中国OLED面板厂商的技术差距和我们相比大约在1~1.5年。”另据Omdia的预测,2024年上半年,我国大陆的可折叠OLED出货量将达到640万台,占全球出货量的53%——这一高端品类首次登顶全球份额第一。

    另一方面,在Micro LED技术上,韩国产业界亦忧心忡忡。毕竟,我国大陆地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LED制造和产业链基地。特别是从顶尖上游技术角度看,美国的碳化硅、日本的蓝宝石、我国的单晶硅与氮化镓形成了独立自主核心技术路线鼎足之势。同时,在新兴的钙钛矿材料技术研发上,我国产业界也始终保持足够的投资与探索强度。

    为此,韩国政府近期决定将在8年内投资4840亿韩元(25.7亿元人民币)开发无机发光显示器(iLED,即Micro LED等)技术和构建生态系统。该计划主要帮助韩国建立从材料、设备、工艺到终端的“自给自足”产业链。

    有行业分析认为,中韩在先进显示面板和未来显示面板产业链的竞争,正在围绕OLED与Micro LED形成“赛点”格局。

    OLED韩国的领先1.5年是什么?

    “不要听韩国产业界的1.5年论!”这是一位业内人士的评价。他表示,这一时间点更多是韩国为了激发内部团结而喊出来的口号。如果要对标产品层面,大概就是说OLED上,三星8.6代IT线,可能比京东方8.6代IT线的量产早1.5年。

    实际上,韩国在OLED产业链的多年沁润,形成的优势依然巨大。尤其是在材料和设备端更是如此:例如,京东方最新的8.6代OLED B16线已决定使用韩国Sunic System的蒸镀机设备。再例如,日本出光兴产公司 (Idemitsu Kosan) 正在推动将其所有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 材料应用研发 (R&D) 部门转移至韩国。出光兴产是日本代表性的石化和材料公司,年销售额超过80万亿韩元(约4160亿人民币),拥有OLED原创性技术。

    蒸镀机在OLED产业上,相当于半导体市场的光刻机。目前只有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制造。日韩在OLED上游的合作比较紧密。此外,苹果作为OLED面板的高端大客户,一直以来也更为青睐日本设备和材料制造的产品。

从OLED到Micro LED:中韩显示之争或进入赛点时刻

    另据韩国Display产业协会报告称,OLED原材料、零部件、装备的韩国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65%升至今年的71.5%。其中,OLED各工艺零部件、材料的韩国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60%升至今年的70%;19种主要设备国产化率从70%升至73%。

    所以,韩国OLED行业的领先是整条产业链的领先,以及与日美贸易、技术合作的领先。这方面我国企业的追赶步伐,远落后于显示面板产能。不过,基于我国大陆地区更低的显示面板制造成本,“一旦中韩成品率一样,其市场成本竞争力优势也将是巨大的”。

    发挥“市场端需求和成本竞争力,形成规模优势”亦是我国OLED产业现阶段的共识。例如,在下一代IT用8.6代线上,即三星、京东方之后,近日维信诺与合肥市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在合肥投资建设第8.6代OLED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550亿元。预计,该项目很可能采用维信诺自主开发的“光刻图形化”技术,在成品率、成本和显示性能上有所突破和差异。同时,消息称天马也在计划投资第8代OLED项目,预计年内确定投资规划。

    除了传统蒸镀技术之外,华星光电则在印刷OLED的材料、设备和终端产业链上实质成为了全球龙头。TCL华星CEO赵军表示,在下一代印刷OLED显示领域, TCL华星的推广重心聚焦中尺寸显示领域,如商用、电竞显示器、笔记本显示屏,以及医疗、车载、工控等差异化产品。华星预计其首条量产试验线5.5代线,下半年将推出商用中尺寸OLED印刷屏,明年推出消费类屏幕。

    如果华星光电的印刷OLED项目顺利进行,将是我国OLED显示产业从材料和设备到终端实现换道超车的机会。

    OLED显示上,“韩国的优势是积累多、产业链上游强,与日美合作关系密切;我国的优势是后发投资规模大、市场需求端强、印刷和光刻图形化等新兴技术路线上更主动……”当然,也应看到,蒸镀机等核心设备上我国OLED产业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待解。

    Micro LED能够实现“新体制”超越吗

    作为一项新兴显示技术,Micro LED被寄予厚望。TrendForce 集邦咨询发布《2024 Micro LED 市场趋势与技术成本分析报告》预测,Micro LED芯片产值仅在穿戴设备市场2022~2027年复合成长率(CAGR)就将高达136%。此外Micro LED显示还可应用于车载、IT、彩电和工程大屏显示市场。

    目前,据海外媒体分析,我国在Micro LED设备采购上的全球占比超过7成。可以说,我国产业界正在实现从传统LED产品领先到新兴Micro LED显示领先的“全链”迭代。对此,韩国方面的应对,一方面是加大国内技术开发与政策支撑,另一方面加大与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和欧美相关产业链的协作。后者例如,三星THE WALL产品上采用了我国台湾地区友达的AM TFT和镎创科技、富采的LED芯片等产品。

    与OLED韩国在整条链上的领先相比,在Micro LED上我国企业和产业的优势相对更大。特别是考虑到投资主体数量和应用多元化上,我国Micro LED产业,更有百花齐放的特色。业内人士认为,韩国企业在显示面板竞争上,最大的劣势是“规模性主体数量不足”。这方面我国依托“体量”优势,形成的集团作战,往往能够赢得“力大砖飞”式的成长奇迹。

从OLED到Micro LED:中韩显示之争或进入赛点时刻

    特别在Micro LED的上游材料和设备上,例如MOCVD设备上,中微公司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产品供给;其是世界排名前列的氮化镓基 LED 设备制造商,在 Mini LED 氮化家基设备领域市场占有率领先。在Micro LED集成方面,大族激光已经研发出Micro-LED巨量转移、Micro-LED巨量焊接、Micro-LED修复等设备;迈为与天马合作开发的激光巨量转移&剥离&键合设备已经在天马Micro LED产线装机,预计今年首批产品会点亮。

    “没有任何关键设备的卡脖子,Micro LED的产业成长就会更为自主。”这是Micro LED我国产业界比较OLED产业更为“优势的一方面”。事实上,OLED 8.6代线的投资,除了三星和京东方两个先行者,首先锚定了日韩蒸镀机产能外,LG、维信诺、天马等企业的投资计划,都要受到“蒸镀机供给”制约。类似的事情,在Micro LED市场目前并不存在,这也是行业看好Micro LED显示技术能快速迭代升级的原因。

    不过,对于未来显示的竞争,业内专家也指出,这不是一场“一锤定胜负”的战役。一方面,技术不断创新进步,未来属于哪个技术谁都无法单方面保证。另一方面,应用需求多元化,或会使得未来面板显示始终是“多元技术并存”格局。

    例如,TCL华星赵军对此表示,未来OLED显示屏在更宽的应用领域,大概率没有办法像手机那样占到50%甚至更高的,可能占到10%—20%,不会超过30%,毕竟成本偏高。——所以,短期内中韩面板战争会在LCD、OLED、Micro LED三大技术组合拳中竞争。在LCD方面我国企业已经确立全面优势,OLED方面正在实现更紧凑的追赶步伐、Micro LED方面暂时领先。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