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美好,在于夏花灿烂,在于布谷虫鸣,在于夜空畅想,也在于火辣与艳阳。2024年5月23日至5月27日,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于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间,在深圳召开。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电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电影工业馆”也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馆)14号馆拉开帷幕。
作为电影工业馆主办方的中影股份,也携“中影幻境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中影·微光TALKING”,全新的“中影CINITY LED影院显示屏系统”,以及去年大获成功的“中影·微光计划”华丽登场,用艺术与科技的相濡以沫,为粤港澳湾区奉献了一场光影交错、匠心独具的视觉盛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等领导到中影展台考察指导,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中影集团党委委员、中影股份董事、财务总监王蓓陪同考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届文博会,中影股份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与亮点。
中影LED展时代风彩
获DCI认可铸放映丰碑
LED为代表的“背光光源”技术已十分成熟,中国的LED产业发展更是遥遥领先,在户外、室内、赛事等多种场景都已有了大量应用,这为LED技术在电影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本届文博会中,中影股份用“电影”作注脚,为LED技术诠释出了更为出乎想象的沉浸式视觉表达。“中影幻境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与“中影CINITY LED电影屏放映系统”的横空出世,令到访的所有观众感叹,原来不同的应用领域与不同的使用标准,竟可以让传统背光技术变得如此惊艳。一方面,2023年6月,中影发布了首个《影院LED显示屏放映系统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标准,“中影CINITY LED电影屏放映系统”作为国产影院端LED放映技术的突破,已于2023年8月17日在日本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DCI指定的检测认证机构)成为全球首款通过“DCI CTP 1.3.3版”认证,并能够播放4K/120帧高格式的LED电影放映系统。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使得中影CINITY成为放映技术领域突破海外技术壁垒的领军企业,一举打破了传统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技术壁垒,率先实现了世界电影放映技术的突破与革新。之后,中影又相继于2023年9月到12月,推出了多款不同规格的LED电影放映系统型号;另一方面,中影CINITY LED放映系统又是首个与美国Deluxe公司合作成立制版实验室的LED放映品牌,也是全球唯一为电影LED屏提供专属制版内容的高端放映品牌。中影将国际和国内影片纳入中影CINITY LED放映片单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国外片方对CINITY优秀制版工艺的认可,更使得中影CINITY LED技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放映技术率先独步世界舞台的超级新星。
展台之外,为了推动LED技术在全国影院端的落地应用,并帮助更多、更优质的LED技术进入放映市场,中影还特意在全新开启的对话访谈类节目“中影·微光TALKING”中围绕“重塑与构建,影院 LED 技术下的多元未来”为题组织了专家研讨会。中影华夏电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锐、著名摄影指导赵晓时、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录音工程师宋硕、万达院线副总经理兼影院技术公司总经理王琦、以及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振志、深圳市时代华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军等行业代表赴会并参与了讨论,专家们对影院LED的技术特点、建设要求、及LED技术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均发表了各自积极的看法,同时,研讨会对未来影院市场的逐步复苏及观影人群对更高质量观影感受的诉求也表达了较为乐观的预期。
虚拟拍摄与无限想象力世界
视觉叙事变革引行业热议
如果我们问,中国有多少未被开发但极具潜力的影视创作资源?中国市场对短视频、电视、广告,有着多么巨大的待开采空间?中国的年人均电影购票率,又有着多么值得预期的市场潜力?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则是中国院线电影产量与美国的巨大差距;是资本与主创团队为“降本增效”进行的博弈;是市场与专业影视创作人才的供求失衡;是怀揣对影视热爱的潜在创作人群,屡屡的投效无门。而这一切,很有可能随着AI技术的成熟,舞动其足够引发蝴蝶效应的翅膀。
美剧《曼达洛人》在制作过程中50%以上靠LED虚拍技术实现,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应用功能的完善,更多像“保罗·沃克数字人”技术也会日趋成熟。本届中影展台中另外一个亮点,是由中影基地、中影智能研究院共同打造的“中影幻境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携最新制作的数字资产再次亮相文博会。该套系统采用了人工智能数字虚拟资产制作流程,集成了高精度LED大屏显示系统、AI动作捕捉、智能空间定位、AI实时渲染、智能灯光、数控机械臂等多项影视技术,系统具有超高精度、超低延时、高度智能化的特点,而人工智能在现阶段的LED虚拍技术中,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本届“中影·微光TALKING”中另一组名为“未来视觉叙事”的专家讨论,同样围绕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生成影像”展开。中影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深圳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李亚威、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著名编剧兼导演张小北、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陈军、中国内地摄影师、导演、编剧、制作人侯咏等嘉宾参与了本次讨论。与会专家们表示,如果我们把技术看作一个火种,那么人工智能作为新式生产力的代表,其表现已经足够震撼。同时,这种表现对影视创作的底层架构、运作逻辑,也会慢慢显现其影响。随着我们对算法的理解和应用的不断调整、以及现阶段创作团队的重塑,很多没进过片场、没有实际拍摄经验的人会通过学会使用各种类似SORA的智能工具进入视觉输出领域。未来,AI扮演的角色可能会越来越多,除了表演,拍摄,甚至还能完成剧本创作。而更多复合型人才的涌入,也会使得影视主创团队的构建规则逐步变化。从长远来看,虽然我们和欧美在基础理论和算法上仍有距离,但纵观电影工业化全局,人工智能技术其实拉近了我们和欧美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差距,“弯道超车”正在逐渐成为可能。
“中影·微光”羽翼渐丰
为电影筑基彰显“中影精神”
唐代诗人孟郊曾言,“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青春需早为,岂能长少年”。回首2023初启“中影·微光计划”之时,“为中国电影青年力量筑基”,成为当时中影团队启动微光项目的愿景。去年夏天,400余位深圳、广州高校影视专业生赶赴深圳文博会会场,在中影团队的指导下完成了两天的实战课程。茵茵学子们一边感受电影专业服道、专业设备带来的临场感,一边与实战摄影师互动学习,汲取学校无法获知的剧组实战经验。与“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扶植青年导演、编剧、制片人不同的是,微光计划主打影视基础技术人才的养成,目标直指中国电影青年技术力量的筑基工程。
长久以来,中国影视制作领域在基层的场务、服道、灯光、摄影、制片等领域缺乏专业的师资与教育,电影学院、中戏等高等院校每年产出的生源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诸如灯光、场务、服道等,多年来依旧采取“老带新”“收徒”等传统形式,已远远无法跟上发达国家标准化、流程化的人才养成链条。中国影视在基层技术力量的培养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影视工业化、现代化的脚步。中影微光由此应运而生,用最好的国产化设备、顶尖的服道团队、有口碑、有经验的从业者,为影视专业生和电影爱好者进行实操授课。让书本外的知识,走近我们未来的电影从业者,让他们用心感受自己的选择,洞彻中国技术的崛起,与“中影·微光”共同成长,完成对中国电影未来力量的筑基。
与2023年不同的,是2024年除摄影外,“微光计划”课程中增加了“电影之爱,科技所赋”“虚拟拍摄与无限想象力世界”“探索高技术格式的发展历程”等三个全新课程,帮助微光学子通过认识“电影光源演变,虚拟拍摄的历史、技术优势及未来潜力,以及何为高技术格式,我们为什么要制作高技术格式,市场上高技术格式的横向对比”等,完成对电影制作、放映两端的实操演练,同时推动中国民族电影技术在未来从业者中的认可度。本年度令人欣喜的,是除500余名深圳广州影视专业学生外,我们收获了来自香港高校的报名邀请,香港浸会大学几十名学子正式加入了本年度“微光计划”。此外,本年度“中影·微光”除“微光计划”培训单元外,还增设了“微光TALKING”专家研讨与“微光Hour”座谈沙龙两个全新单元,包括影视高校、科研机构、租赁公司、技术供应商、摄影师、导演、编剧、企业等四十余位行业内外专家、代表参与了微光系列活动。
中影本次文博会工作从5月19日搭建布展直至5月27日撤展闭幕,共历时9天。象征严谨与务实的“中影黑色工作服”始终是14号馆区内最为忙碌的风景。直至27日闭馆期间,依旧有中影人在为微光学子答疑解惑。中影在“青年电影人计划”与“中影·微光”中的不遗余力,都彰显了作为国字头电影公司所应承载的志向与抱负。对中影而言,做好电影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拉动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本土企业的共同繁荣、共同成长。中影精神所追求的,是凭借中影人对电影的赤诚与信念,成就所有中国电影人的电影强国梦。伟大的理想是路程,而非终点,毅力所致,金石必开,中影愿用积极的心态与各界互通有无,共谋成长。2025年深圳,我们文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