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城区发布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2024-2026 年)》(征求意见稿),旨在到2026年底实现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收入超过1300亿元的目标。该方案明确指出了西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和元宇宙领域的重点布局。
在数字文化产业方面,西城区计划推进文化资源IP的数据资产化,通过加强文化IP资源的挖掘、凝炼、开发和转化,打造数字内容创作生态圈。此外,西城区还将推动虚拟娱乐、动漫制作、数字影视等重点领域的文化IP内容创作,旨在打造数字文化新产品和沉浸式体验新场景。为了加速这一进程,西城区计划建设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并计划建成3个以上特色数字资源库。
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区在元宇宙领域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区率先推出了西城文化数字基因工程等示范项目,通过阐释传统文化价值,形成文化数据资产。在今年春节期间,西城区还运用元宇宙技术整体复刻呈现了琉璃厂东西街区和南新华街1600米街区,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非遗元宇宙”庙会的新体验。
西城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71家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以及110余个重点实验室和众创空间。目前,该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数已达到2240家,其中包括84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优势为西城区在数字文化和元宇宙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非遗文化方面,西城区也在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创新,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中轴线等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万象中轴”项目通过构建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空间,打造中轴线元宇宙,为公众带来了全新的历史体验。
总的来看,西城区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正不断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在数字文化和元宇宙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为该区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这些举措的深入实施,相信西城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综合效益将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西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助力“文化强区”建设,根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结合西城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当好首都文化建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率先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西城特色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和新经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产业事业贯通发展特征明显、产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文化强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高端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建设西城发展高地、价值高地和创新高地。
坚持产业事业贯通赋能。利用数字新技术,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带动新体验、激发新消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贯通发展、双向赋能。
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发展。坚持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理念,挖掘资源、整合要素、耦合产业,统筹推进西城区文化+多业态、跨领域、国际化融合发展,赋能“两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机制创新科学推动。准确把握新变化、新要求,坚持理念机制创新,转变理念、健全机制、协同发力,切实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分散管理”到“联动推进”的创新转变。
坚持资源转化激活市场。高点站位、前瞻布局,引导区域文化、金融、人才、空间等要素合理配置,推动西城文化资源IP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6年底,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30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在五大领域实现新突破:
1.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北京特色、西城标识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实现西城文化产业“数字化、高端化、场景化、国际化”。
2.产业事业贯通融合实现新突破。以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深度融合、贯通发展”为突破口,实现“换道超车”,率先培育创建“国家文化产业事业贯通发展试验区”。
3.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走出去结出新硕果。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发挥西城“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 西城文化标识导向作用,做强彰显中国声音、首都色彩、西城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讲好大国首都核心区的“西城故事”。
4.文化金融创新服务形成新示范。加快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金融服务举措,打造全链条、全周期文化金融生态体系,以金融“活水”涵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文化金融创新服务“西城方案”。
5.“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依托“东有巨人港、西有马连道、南有泛动画、北有科创巢、中有联盟链”的西城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资源贯通、生态服务、价值孵化群落,持续推动“一园一品”建设,打造特色突出、企业集聚、产业集中、生态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
二、重点任务
(一)优质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行动
1.培育引进优质文化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数字文化产业、泛动画等领域国际国内知名的数字文化企业总部、“独角兽”文化企业、行业组织机构。建成西城“优质文化企业数据和项目库”,形成完备的动态入库机制。引进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少于30家。(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科信局、区文促中心)
2.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文化企业发展。引进更多文化科技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地西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利用好“巨人港”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平台,面向全国优质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科信局、区文促中心)
3.做优做强区属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培育 1-2家彰显西城文化特征、具备核心优势、拥有行业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创意设计、数字应用等行业区域骨干文化企业。优化国有资本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国有文化企业活力;支持文化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牵头单位:区国资委;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文促中心)
4.加强文化企业上市支持。建立优势文化企业白名单,加大上市培育力度,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及拟上市文化企业对接优质资源与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品牌上市。(牵头单位:金融街服务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文促中心)
(二)优势文化产业能级提升行动
5.加强“演艺之都”建设。支持中国国际合唱节、老舍戏剧节等具有行业影响力品牌活动。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首都水准、西城特色的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及驻场文艺演出。支持繁星戏剧村等演艺文化企业创作沉浸式演艺剧目。支持天桥演艺区打造演艺运营文化集群,建设国际水准的演艺空间。建设“数字+演艺”平台,推动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和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演艺新空间数量不少于20个。(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科信局、天桥街道、西长安街街道、金融街街道)
6.打造设计产业集聚创新中心。鼓励设计之都大厦等园区培育“设计名城”发展平台,力争吸引1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和机构入驻。培育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设计企业,推动设计产业能级提升。举办具有西城设计创新发展特色的文创大赛和文创市集。支持探索多种项目活动运作模式,吸引国际设计组织、机构和品牌活动落地。(牵头单位:区文促中心;责任单位:区科信局、西城园管委会、德胜街道)
7.持续提升艺术品交易能级。持续优化琉璃厂地区艺术品交易市场。支持艺术衍生品、艺术品授权、艺术品电商发展,加快现代艺术品交易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国际一流艺术品交易机构落地。推进集图书阅览、艺术鉴赏、文化沙龙、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文促中心、区文保中心、椿树街道、大栅栏街道)
(三)文化产业事业贯通发展行动
8.强化文化资源产业化功能。围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文化基因库建设和精品创作扶持计划。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宣南文化、茶文化等新亮点,鼓励文化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围绕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转化、开发和运营。推动钱业同业公会、歙县会馆等向社会公众开放,打造集展览展示、文化交流、互动体验、公益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形成文物活化利用样本示范。(牵头单位: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促中心、区文保中心、马连道建设专班)
9.提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博物馆、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平台,创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以“两业”融合贯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展服务半径,构建“事业+产业+消费+ 传播”融合发展生态。支持企业内部展览室对外亮相,加快西外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主题、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主题、大栅栏地区商业文化主题等“博物馆集聚区”建设。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社区阅读场所建设,力争每个街区建设1-2家具备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功能的公共阅读空间。推进西城非遗展示中心建设,鼓励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实现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科信局、区文保中心)
10.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贯通发展”试点建设。推动西什库31号文创园、“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繁星戏剧村等两业贯通试点单位落地示范,以文化产业园区为承载主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资源联通、空间联建、活动联办,推动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服务等共建共享,实现文化产业园区与街区、商区和社区深层贯通赋能。(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文促中心)
(四)文化金融服务创新赋能行动
11.发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优势。依托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重点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搭建文化企业畅通的上市沟通通道,加速西城文化企业发展。发挥金融街论坛文化平行论坛作用,做好成果发布,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打造文化金融产品和文化消费金融新模式。文化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动,支持金融街及投融资机构为优势强、潜力大、高成长的文化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牵头单位:金融街服务局;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文促中心)
12.构建精准金融支持与赋能体系。发挥“文化产业十条”政策引领作用,完善全方位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建设健全文化产业“补、贷、投、保、担、奖”投融资联动机制,支撑区内文化企业投融资业务办理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街服务基地,搭建产融媒合作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展示与交易。强化与国内外文化金融领域知名高校、院所、智库、协会、联盟等机构合作。(牵头单位:区文旅局、金融街服务局;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文促中心)
13.营造良好文化金融服务环境。搭建应用场景市场化运营平台,推动线上信息平台应用,采用“点对点”“批对批”方式强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利用好北京市文化经济政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政策宣传与银企对接,提升“专家进园区”对产业提质增效赋能作用。用好昆仑巢AI孵化开放平台、马连道北京茶业交易中心等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交流与金融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牵头单位: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科信局、金融街服务局、区文促中心)
(五)文化产业空间提质增效行动
14.提升园区运营能力和产业贡献力。充分发挥西城文化产业园区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与区内园区产权方、运营机构的沟通,进一步完善品牌创建与培育、咨询评估、政策指导等服务机制。扶持一批园区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数字化动态监测,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和监测,提升全区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服务能力和区域贡献力。(牵头单位:区文促中心;责任单位:区科信局)
15.全面推进“一园一品”园区建设。支持“新华1949”文化金融园、“天桥”演艺区、“西什库31号”文化科技园、“皇城21号”数字文化园等重点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围绕重大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开通“一园一策”绿色通道,精准落实品牌园区项目建设。推动“十月星吧广场”数字出版园、“紫园”泛动画园区、“设计之都”数字设计园区特色化发展,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和影响力,加快西城特色文化品牌推广工作,强化品牌园区创新示范引领。(牵头单位:区文促中心;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市规自委西城分局)
16.鼓励文化+赋能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支持西单金融街、西直门外、地安门外等重点特色商圈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3D实景步行导引、“AR虚拟试穿”“VR虚拟购物”、氛围营造、互动体验等文化新场景建设,突出品质化、体验化发展,实现传统文化消费升级。(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科信局)
(六)文商旅融合新消费升级行动
17.深度打造文旅商融合新场景新地标。利用新技术、打造新场景,推动交互式体验项目在重点商圈落地。推出以湖广会馆等为代表的文化新地标,支持天桥演艺区、北京坊、琉璃厂等街区培育夜经济文化消费新场景。支持“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建设,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相统筹,推动茶文化与数字技术、文化艺术、新兴业态等深度融合,孵化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体验项目和产业交易平台,打造时尚高端的茶文化会客厅。(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国资委、区科信局、马连道建设专班、大栅栏街道、广外街道、天桥街道、椿树街道)
18.持续推出文商旅消费品牌。办好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打造传统年味浓郁、文化气息浓厚的文商旅活动。持续擦亮什刹海文化旅游节、“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文化消费活动、“南中轴•夜天桥”艺术推广活动 、原创话剧邀请展、国际芭蕾舞演出季、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等活动品牌。研发推出集文化遗产点、老字号、书店、演艺等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线路。持续打造“西城礼物”高质量文化IP,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消费升级。(牵头单位: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文保中心)
19. 优化提升文商旅数字应用新能力。推动一批在线旅游、线上会展、在线教育、研学游学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商旅融合发展持续升级。实施“文旅数字生活圈”计划,支持大栅栏、什刹海、天桥演艺区等重点商业街区消费新格局纵深建设,开展智能导购、VR 展示、无感支付、智能配送等文化内容数字场景应用,实现一站式数字文旅消费,为消费升级提供新载体。(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科信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大栅栏街道、什刹海街道、天桥街道)
(七)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出海”行动
20.推进文化资源IP数据资产化。发展“元宇宙+文化”,加强文化IP资源挖掘、凝炼、开发和转化,打造数字内容创作生态圈。推动虚拟娱乐、动漫制作、数字影视等重点领域文化IP内容创作,打造具有西城特色、代表西城品质的数字文化新产品、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建成3个以上特色数字资源库。率先推出西城文化数字基因工程等示范项目,阐释传统文化价值、形成文化数据资产,讲好中国故事。(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科信局、区文保中心、区文促中心)
21.数字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依托文物数字化创新联盟,推动数字科技手段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创新利用。实现“文物建筑可阅读”全覆盖。持续实施“四名汇智”计划,吸引创意人才、资源集聚,支持社会力量助力文物遗产保护利用与名城保护。深化“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推动文化遗产和典籍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科信局;责任单位:市规自委西城分局、区文保中心)
22.全面推进老字号传承复兴。升级东西琉璃厂等传承载体,擦亮琉璃厂“文房四宝第一街”招牌,建设大栅栏老字号聚集区,打造以“老字号+国潮+数字”为特色、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地标商圈。推动老字号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品牌与旅游、休闲产业结合,提升文化消费新体验,展现智慧、人文、共享的“中国式新生活”。鼓励老字号企业备案注册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等特色主题文化博物馆,优化以国有博物馆为支撑、以类博物馆和展览馆为补充的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支持举办“老字号创意大赛”,提升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大栅栏街道、椿树街道)
23.持续打造文化品牌活动项目。继续高水平办好金融街论坛之金融文化论坛活动。持续擦亮“中国(北京)动画周”“运河北端点”“京剧发祥地”“相声发源地”“音乐剧盛典”“报国寺古旧书市”等文化金名片,全力打造“白塔夜话”、“宣南文化博物馆”、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三大文化会客厅。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播,办好“大都工匠”“我在中轴修文物”“中轴口述史”“京韵天桥”等主题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金融街服务局、区文保中心、区文促中心、牛街街道、天桥街道)
(八)高层次文化人才集聚行动
24.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资金奖励。完善西城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健全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认定制度,对文化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奖励。根据文化人才个人年度综合贡献,按照一定比例予以奖励。设立引才“伯乐奖”,对助力西城引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专项资金奖励。(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文促中心、区文保中心)
25.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全面给予符合条件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主持的科研项目优惠政策,按规定落实个人项目及团队项目资助。对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新建的院士(专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年实训基地,给予设站单位相关经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所创办的文化企业,落实并完善在研发资助、专利资助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支持召开全市性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大师课等活动,引导主动提升人才培养力度。(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文促中心、区文保中心)
26.强化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保障。颁发“西融人才卡”,在医疗、文体、出行等方面,为人才提供高品质、套餐式、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为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在引进落户、子女入学、人才住房、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文促中心、区文保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西城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高层统筹、调度及督查机制。建立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的西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会商研究推进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二)强化机制创新
1.建立工作专班机制。组建由区委、区政府主管文化的区领导为组长,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区税务局、金融街服务局、西城园管委会、区融媒体中心、区发改委投促中心、区文促中心及各街道等部门组成的文化产业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区文促中心,深化区领导、职能部门、街道多层级、常态化的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的沟通联动机制,压实区级统筹、部门落实和街道属地支撑责任。优化“吹哨报到”工作流程,形成齐抓共管、强化落实的良好局面。
2.强化定期走访机制。建立“重点文化单位走访清单”,区主要领导带队定期走访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专家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谋突破、开新局、出重拳。
3.优化统计工作机制。落实“纳统纳税”双服务管家,每季定期对文化企业统计、纳税进行跟踪,归集汇总运行数据,做到“应统尽统”。
4.健全服务监测机制。依托市区联动“政策服务平台”、西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协会等渠道平台,落实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政策精准触达与服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方式,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信息监测。
(三)抓好任务落实
各职能部门每季度定期形成“1+3”清单,“1”是工作任务清单,“3”即统计清单、纳税清单、沟通清单,创新抓好任务落实,力争实现一季一调度、全面出成果,开展文化产业发展常态化跟踪研究,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优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制定阶段性任务要点和目标,将实施情况作为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并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任务有人管、项目有人抓、企业有人盯。
(四)落实要素保障
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内高等院校、社会科研院所的智库作用,加强西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建设研究,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文化名家、高端复合型人才的行业引领作用,扶持民间文化人才。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做好文化产业资源“引增量、培存量”工作,以文化产业盘活丰厚的文化事业资源,激发文化“活水”动能,实现产业事业贯通发展,构建形成全区“政策引领、人才赋能、资金保障”的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