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开始,MiP(Micro LED in Package)技术以“次世代micro LED封装”的身份加速登场。多家封装和LED晶圆企业展示了相应产品。由此,行业亦预测2023年为MIP的市场化元年。
但是,半年时间过去了,行业市场上主流LED大屏供应商中,除了利亚德高调展示了MIP一系列新品之外,其它品牌的响应并不强烈。众多行业人士也一改对MIP的高度追捧,更多的技术专家认为MIP的市场定位和技术细节还需要“更多打磨”。
当新的MIP遇到更大规模的COB的时候
“我为什么要以MIP为主呢?”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目前超微间距市场上,MICRO LED已经有的和正在投建的COB产能足够大、足够多。贸然导入更多新技术产品线,在目前超微间距成本不低、市场应用规模有限的条件下,不是明智之举。
另一方面,MIP最大的好处是“用表贴技术,让不掌握巨量转移的企业,也能制造更好的超微间距产品”。表面看这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实际上,1.头部企业更倾向自己掌握巨量转移技术和COB封装工艺,而不是依赖于人;2.中尾部企业在超微间距市场,不具有品牌竞争力,没有兴趣去布局超微间距MIP产品。
同时,MIP产品的另一个优势是“成本更低”——对比,行业人士指出,MIP的低成本需要应用规模支撑,同时在更低成本的基础上,其实际画质表现还是弱于COB的。目前超微间距产品都是高端走货,对价格敏感度不是很高。同时,MIP的价格优势也没有达到足以引起行业质变的程度——毕竟,降低了巨量转移难度,不等于不用巨量转移工艺——而且封装完成后的表贴阶段,在微间距产品上“巨量表贴”的可靠性、效率和成本问题,也需要考量。
更为重要的是,LED显示市场目前处于相对低谷阶段。2022年的价格下降也未换来明显的应用爆发。2023年进入涨价周期,结合全球宏观经济走势,行业企业更愿意按部就班的完成此前规划的COB产能的落地,而不是新开“技术线”。
或者说,MIP和COB的竞争关系,是目前决定了其市场走向的主要因素:COB效果更好、厂商投入更多,进入市场更早、COB技术路线,终端品牌掌握更多的巨量转移到封装的“技术细节和价值环节”……这些因素阻碍着MIP的快速上量。
MIP的未来,更多要靠“表贴”利基市场吗
“MIP的市场定位是和COB重叠,还是另辟蹊径?”这是目前MIP行业圈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相对于超微间距产品,即便MIP也绕不开“巨量表贴”等这样的高精度环节,行业有专家认为,作为micro LED封装的一种方式,MIP可以成为未来micro LED在P1.5到P3.0市场普及的好工具。原因在于这一市场区间,大量采用表贴工艺产品,且不需要“巨量表贴”。
“只要涉及到极高像素密度,巨量表贴产品的成本也不会比COB拥有极大优势。同时,其集成难度也不会很低——MIP降低了封装上的巨量转移难度,但是后端对于超微间距LED显示而言,却增加了巨量表贴这一新难度。”而如果只是应用在P1.5间距以上的产品,MIP技术就能更多的、全面的发挥出自己的“micro LED”普及者、对传统表贴工艺兼容的优势。
对此,一个转折点是MIP利用单位晶圆切割更多LED晶体的优势,实现与目前传统RGB表贴工艺封装灯珠“等同的成本”。这一点的实现,就会带来MIP在成熟的“较大间距”市场的快速增长。
不过,也有人士指出,对比于超微间距对micro LED的消耗量,更大的间距产品无疑“单位显示面积”的micro LED晶圆和MIP封装产能消化量要低很多。这涉及更多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问题。其可能是阻碍MIP封装企业快速推进其产品进入“较大间距市场”的“成本之外”的另一个问题。
总之,在超微间距上,MIP遇到了COB的竞争和这类产品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压制;在更大一些的间距市场、非COB主打的产品市场,MIP封装企业的推进意愿不强、成本竞争力的考验更大。这些因素阻碍了MIP产品的“理想市场地位”的实现,成为其“元年不圆满”的原因。
折中路线,面对长期技术演进的“刁难”
MIP技术产品,2023年以来除了面对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市场化问题之外;在根本上其还面临着产业持续“技术迭代”的压力。
为什么要有MIP呢?从技术角度看,核心是为了“巨量转移”难度的降低。因为是独立器件的封装,其对巨量专业可靠性的要求,要比COB产品低2-3个数量级。结合其终端产品采用表贴工艺集成,MIP可以说是建立在现有技术条件和成熟产能下的“折中”组合。
但是,如果巨量转移技术获得“很好的突破”,未来其可靠性不再是问题呢?那时候,对于超微间距市场而言,MIP可能就会面临“巨量转移+巨量标贴”两次巨量处理,形成的技术劣势。对比COB一次巨量转移技术,至少从“流程简洁”上看,MIP不占优势。
考虑到P1.2级别产品的COB与表贴的成本价格已经高度趋近,未来有理由怀疑“流程环节更长的MIP,在超微间距上是否拥有成本优势”。
同时,MIP只是解决了大尺寸显示市场,micro LED巨量转移的“高难度”问题。在微型micro LED显示、中小尺寸micro LED和车载显示上,巨量转移技术必须不断发展——这些市场不是MIP能够适配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巨量转移的高可靠性问题是必然要去解决的。事实上,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MIP和此前更早推出的IMD多合一封装方案,都具有典型的“技术过渡性”。
种种因素决定了,头部终端品牌企业,依然希望抢占“自己拥有巨量转移技术”的行业制高点。这种欲望,可能决定了,即便MIP进入到微间距市场,也是头部品牌的“补充性”选择,而不是主力。至少从目前的产能布局看,头部企业的COB产能占据了绝对优势。
技巧性选择,头部厂商对MIP“不急”
“兼容表贴,是一柄双刃剑”。行业专家指出,MIP的这一核心优势,也是其市场发展目前不温不火的关键点之一。
因为,对于大多数LED屏企业而言,表贴是最为成熟的技术、拥有极为完备的产线和产能。如果需要MIP+表贴的产品,其可以快速实现市场导入。这与COB和巨量转移需要长期技术研发和积淀是不相同的。
对于一种导入速度肯定很快的新工艺技术,往往厂商的态度是“让别人先蹚水,自己后边摸着别人的脑袋走”。这在经营上是风险最小化的选择。可以说,MIP在巨量转移上实现了一种“折中化的技巧”,而厂商对其的选择也有着自己的“技巧性小算盘”:“算计太多,让其市场技术推进更慢”。
综上所述,2022年下半年高调的MIP并未在2023年上半年快速迎来高光时刻。Micro LED和超微间距市场,目前占据C位的依然是COB+巨量转移。更多企业认为,MIP也许是市场的多元化补充,但是掌握COB+巨量转移技术,才是企业未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支点”。基于这样的行业“态度”,MIP的进一步市场化,还需要上游晶圆和封装企业拿出更多的让利和竞争优势,才能加速其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