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满足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三门县花桥镇中心小学联合教育品牌希沃,全面落地专递课堂。
自2020年起,三门县花桥镇中心小学不断开展教育共同体同步课堂,包括温岭城西小学同步课堂、以及帮扶吴都小学专递课堂的教学,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陈蒙妮老师作为该校专研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在专递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应用经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她的心路历程--作者:陈蒙妮 台州三门县花桥镇中心小学老师
一次身临其境的探索
“跨越时空”的美好课堂
2020年9月,我第一次接触专递课堂。听说,专递课堂能让偏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让大山里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看得更远。最开始我还带着质疑,直到有幸聆听了教育共同体举办的一堂公开课,我才真正见识了专递课堂的魅力。在身临其境感受过后,我更想将它称作“同步课堂”。
当时,主讲人管老师以同步授课的形式,为学生们教授了四年级上册中的《沏茶问题》。当管老师在屏幕上进行板书提问,屏幕两端的异地学生就能同时给出即时反馈,通过同步板书给出答题方向,碰撞思维火花。此外,两地学生还能来场隔空游戏对决,以互动形式传授课堂知识点,这种远程互动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带动了课堂氛围。
看完整堂课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除了有感于信息化形式给教学带来的多重便利与效率,我也衍生了诸多思考。就数学学科而言,要如何真正发挥同步课堂的作用?要如何更好地连结异地师生,确保教学效果?
结合每一次的听课感受以及自身上课的情况,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也就此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总体上看,其实关键词就是“分”与“合”。
每一次“分”与“合”
都是两端教师的默契大考量
要想上好一节同步课堂,我认为必须处理好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所存在的“分”与“合”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前的明确分工与学情探究。主讲老师要如何做到熟练教授两个异地班级?这就需要异地两端的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沟通。对于主讲人而言,不仅要提前向听课端老师了解对方班级学生的姓名与座位安排,以便后续课堂环节的顺畅提问,还要提前把控两端学生对于本节课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能力、学情状况等,以便辅以难度相当的教学内容。
其次是教学中的分班指导与合作互动。由于地域限制,主讲老师做不到时时监控对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且学生极有可能囿于不熟悉的课堂形式,而产生消极互动的心理,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那么,如果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而非只是走马观花浑浑噩噩度过一节课,这就需要听课端教师及时给予学生相关引导,调动其积极性,确保同步教学顺利进行。
最后是教学后的分类管理与合二为一。其实,40分钟仅意味着课上时长,而非本堂课的教学工作到此终止。美国学者波斯纳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对于教师而言,同步课堂之后的实施把控也不可或缺。一方面,主讲老师要及时回访学生,了解其学习效果,并在线上平台完成与学生的课后互动解答,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另一方面,主讲老师还要收集好听课教师的反馈建议,从课堂氛围营造、信息化设备使用等细节处进行改善,以备下次课程的顺畅开展。
同步课堂不同于普通课堂的教学,它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实时应变能力、信息化水平等多个维度,均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之中存在着的“分”与“合”,才能驾驭好一堂同步课程。 在我看来,能让农村学生有机会体验到和城镇学生一样的学习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上的进化。对于学生而言,能跨越时空界限,身临其境般地学习知识,是一种心灵上的至高享受。而对于教师而言,能通过信息化方式与其它区域的优秀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专递课堂的出现,为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式,为教师孜孜不倦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梦想提供了前行的动力。未来,专递课堂的全面普及将进一步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