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经开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9月15日,赣州经开区校际网络教研环境下的“名师课堂”建设暨实验区、实验校课题启动会正式召开。希沃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全力提供技术支撑,有效保障会议顺利有序进行。
华中师大郑旭东教授及博士生团队、赣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廖健民主任、赣州经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舒国腾副局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实验区课题参与的实验校校长、分管副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学校校长和教研主任等领导嘉宾共同出席,并围绕“名师课堂”常态化应用相关工作展开深入研讨。
教育专家齐聚一堂 探究“名师课堂”建设思路
会议伊始,廖健民主任和舒国腾副局长分别发表了致辞。在致辞中,廖健民主任对近几年赣州经开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肯定,并对经开区的“名师课堂”建设给予期望。舒国腾副局长则表示希望在座的专家领导,能给经开区“名师课堂”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从而更一步明晰我们的行动方向。
接着,华中师大郑旭东教授的博士生贾洋洋,给现场专家领导介绍郑教授团队于2021年5月11日-12日开展《赣州经开区“专递课堂”调研》 的结果进行汇报,总结了经开区开展“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工作中的特色,以及解决的问题。贾博士指出,通过开展专递课堂,经开区解决了开不出开不齐的音乐美术问题,同时,在经开区的专递课堂模式中,发现了“反向专递”以及“复试教学”的特色场景。随后,郑旭东教授结合经典案例和理论模型,深入浅出地为现场观众解读“名师课堂”推行的关键。他认为名师课堂的建设,要基于真实的专递课堂教学做教研,教研是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教研成果主要看教学输出,即专递课堂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升。
教育信息中心刘小东主任就《校际间网络教研环境下的“名师课堂”常态化应用模式研究》区建设思路,与现场观众进行研讨交流。刘小东表示从2017年起,经开区开始摸索“三个课堂”。目前,“专递课堂”已经基本常态化应用,“名师课堂”也开始逐步推进。为此,各校要抓住机遇,通过搭建一个网络教研平台,强校带弱校,城区学校带农村学校,加强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老师共同成长。 杨梅小学朱恩平校长则围绕开展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实验校课题《“专递课堂”环境下的“名师课堂”网络教研对城乡双方教师成长的模式研究》做开题报告及 “名师课堂”校建设思路的分享。朱恩平校长分别从建设背景、建设规划、预测成果的不同角度对杨梅小学“名师课堂”建设进行详细汇报。提到建设规划时,朱恩平校长表示学校将会继续做好与横江小学名师课堂的对接工作,希望通过名师课堂的开展,打造“名师课堂”型案例,从而带动两校学科教师快速成长。此外,计划新增全南县陂头镇中小学为名师课堂合作校,通过搭建一个跨区县的网络教研平台,共同开展网络教学研讨,充分发挥名师效应,以师育师,带动更多教师成长。
希沃以科技赋能
助力经开区“三个课堂”落实
据悉,经开区从最初的全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交互式课件制作培训等,就与希沃有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合作对接,并借助希沃的平台,已陆续培养了十多位杏坛三星导师及1位四星导师,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室团队。从2018年开始,经开区与希沃合作推进“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模式试点。2020年,经开区已完成“专递课堂”硬件建设,其中实验区所含学校都覆盖了“专递课堂”设备,并于同年下半年有序开展音乐、美术等学科“专递课堂”的常态化教学活动,有效解决教学点师资缺乏、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等问题。
在全面推进“专递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同时,经开区开展基于网络教研环境下的“名师课堂”常态化应用模式全国实验区建设工作。通过借助区级希沃“三个课堂”平台,构建校际间的网络研修共同体,发挥名师示范效应,以城区优秀教师带动农村普通教师水平提升。在此过程中,希沃公司提供全套的技术保障、培训服务支撑、教学教研指导,并通过希沃搭建的桥梁,与高校专家调研团队指导,全面深入的推进经开区特色的“三个课堂”建设工作落地。
截止到2021年7月份,经开区已经基本实现“专递课堂”全面常态化应用,补足全区教学点学校开不出开不齐音美课程的需要,累计开课500+节专递课,900+教师参与线上线下交流研讨,2000+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覆盖全区15所教学点。同时,于2021年上半年开始城区实验校“名师课堂”试点工作,并借助区级希沃“三个课堂”平台,沉淀活动课堂实例资源等。 教师是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也是落实“三个课堂”建设的关键所在。在经开区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的路上,希沃愿竭尽全力,为万千教师持续不断地提供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助力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帮助城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专递课堂教学实效,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惠及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