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LED屏走进电影院的消息不绝于耳,然而,除了三星在全球的几家“样板间”以外,其他企业几乎没有任何行动。事实上,三星的这几家店面更多的是示范意义,距离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应用还是有距离的。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小间距LED屏早已突破大尺寸、超高清、高亮度、高画质的指标,那么,究竟是卡在什么环节了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好莱坞DCI认证的问题,这么说吧,没有这个认证,所有影院都没有权利播放进口大片,正是这个卡脖子的认证,使得LED屏走进影院始终没有太大进展。
但是,如今的情况就不同了。就在近日,洲明官方公布,其UC-A41 LED影院屏成功通过DCI授权机构——日本庆应大学DMC研究所的检验测试,正式获得好莱坞DCI认证。而在5月10日至13日举办的ISLE2021期间,AET阿尔泰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公司将在年中正式获得DCI认证,并将通过与周边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LED影院屏应用进程。
如今看来,LED屏走进影院,这重要的第一步终于迈出了。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DCI认证并不是LED屏影院应用唯一要跨过的门槛儿,后续还有许多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只要肯迈出第一步,其余的只是时间问题。
这里,让我们暂且抛开版权问题不论,来看看为什么LED屏能够成为电影圈子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影院放映设备非放映机莫属,也就是投影技术。伴随电影拍摄制作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刺激下,影院对于自家的服务水平提升越来越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持续提升电影放映效果。
也正是出于这种动机,影院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手笔”。除了动辄数十万的放映机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投入就是投影幕。事实上,为了优先保障放映效果,近年来国内近九成的投影幕布都已经采用金属幕,包括纳米银幕等等新技术的采用,在提升效果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影院的成本投入。
就金属幕而言,即便是小影厅,一块银幕的成本也要数万起步,中大影厅、巨幕厅的银幕投入甚至要动辄数十万。还有一个问题是,金属幕表层的特殊金属涂层是相当娇贵,相当脆弱的,长时间使用,或者遭遇意外破坏(譬如近年来经常爆出的有“熊孩子”弄坏银幕事件),就必须整幅更换,由于需要定制和进口,巨额投入加上影院数月停摆的票房损失,将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讲到这里,是想说明,目前影院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是相当惊人的,包括金贵的银幕在内。这就谈到了应用成本的问题。事实上,几年前,当有人提出将小间距LED屏用于影院时,就有人提出,其成本较高,不适合规模化应用。但是如今,在投影体系硬件成本飞涨的同时,小间距LED的制造成本却在持续下降。因此,成本已经不再是阻碍LED屏进入影院的问题。
不仅如此,与投影体系相比,小间距LED屏在后期使用和维护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自发光,屏本身就是银幕,省却了银幕的巨额投入。并且与娇贵的银幕相比,小间距LED屏可以通过覆膜、加装防护装置等手段实现较高的硬度,避免意外破坏。并且,与“坏一处就要整幅更换”的银幕不同,小间距LED屏采用模块化组装方式,哪里出了问题,仅需更换这一块模组就可以,维护成本不会太肉疼。
其实,得益于XR技术的进步,小间距LED屏早已参与到了许多大片的拍摄现场,代替传统绿幕,因此,对于电影行业来说,LED屏也不是稀客。无论如何,DCI认证的破冰,无论对于LED屏企还是喜欢尝鲜的电影市场而言,都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