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不要“脸”了,改名为Meta(意为元宇宙的元),这看起来并不像是蹭热点,而真正体现了扎克伯格想缔造一个虚拟宇宙的野心。实际上经过“头号玩家”等影视作品的洗礼,人们对于有着独立社交、娱乐、经济体系的另一个虚拟宇宙并不陌生,只要通过视、听、触、嗅、味等五觉给予完整的沉浸感,人们完全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生活,塑造完整的元宇宙生态。
考虑到人类的信息获取渠道上视觉占到了80%以上,在“形成沉浸感”这个通向元宇宙的必要条件中,显示设备需要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与显示设备打交道,但较少能获得真正的沉浸感,原因是显示设备带来的视觉沉浸感主要由两种感觉组成,一个是广视角带来的临场感,另一个是高分辨率带来的真实感。
临场感:自然人的常规视角是124°,也就是说在眼神没有聚焦时,眼睛能感知到的视野范围是124°。理论上如果一个显示设备能包裹住观众124°的视野范围,就能让人忽视显示设备本身的存在,“进入”到显示设备里面,去感受显示的内容,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图一:65寸屏幕下的最佳临场感理论距离
理论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目前的显示设备想做到并不那么容易,以上图为例,如果想以65寸的电视产品包裹观众124°的角度,需要观众在36cm左右的距离观看才能达到,这显然不符合目前的电视场景。即使按照2m左右的较短视听距离,观看角度也仅为40°,虽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电视里面的内容,但无法完全投入到视听内容里面去,因为电视以外的视野在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你是在家里看电视。那么,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在30cm的距离看65寸电视,就能解决沉浸感吗?
真实感:如果我们在30cm的距离看65寸电视的话,视野角是被包裹的,我们置身于电视里的情境中。但是在完全沉浸之前定睛一看,大概率会发现眼睛里看到的画面变了。2-3m看的时候电视画面是纯洁无瑕的,和一般视野无异;但是30cm的距离看的时候,突然发现视野由很多颗粒组成。所以对于观众来说,虽然视角包裹带来了临场感,但是带着颗粒感的画面让观众意识到:这些是假的,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图二:不同分辨率下颗粒感示意图
原因是在2m的观看距离下,人眼能分辨0.6mm大小的物体;30cm的距离下精细到0.1mm的物体,一般4K分辨率的65寸像素大小在0.3mm以上,所以一拉近距离像素就“暴露”了,画面带着颗粒感显得不真实,让人“出戏”。为了达到显示屏的真实感,业界推出retina概念,意为视网膜无法识别的颗粒度,按照这个理论计算,12K的65寸将有可能凭借其0.1mm左右的像素大小,在36cm左右的观看距离下达到较好的临场感和真实感,让人沉浸其中。
结合上述沉浸感要求,目前最匹配的显示产品无疑是VR产品,通过贴近眼部实现视野包裹,同时不断提升分辨率来提升真实感。目前VR产品的分辨率从常规产品的2K到中高端产品的4K-8K不断攀升,Pimax Reality新一代产品甚至规划12K分辨率的产品,相信视觉的沉浸感很快不会再成为元宇宙的发展桎梏。
除了视角和分辨率之外,显示设备的刷新率、色域等也是视觉体验的重要参数,不过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遥远的学生时期,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端坐网吧玩游戏的自己,那时候面对的是20寸的显示器,但打怪升级的非船新游戏版本也让笔者完全投入,可见显示设备是人们通向元宇宙最重要的门,但也仅是门而已。元宇宙的生态需要不断的内容补充去建立、完善和进化。
当元宇宙来敲门,作为“门”的缔造者,大家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