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有序恢复开放营业。”电影局的一纸通知,正式拉开了“电影院线”行业的复工大战。作为国内经济社会层面,几乎是“最晚”复工的行业,影院复工更多是“信心之战”。
最晚复工,为何是电影院
疫情防控和社交隔离下,人员密集场所的复工频频受阻。韩国、日本等地甚至不断出现“反复停工、复工”的情况。这表明“防疫下的科学复工”不是动嘴说说就行的简单问题。尤其是美洲国家,疫情高峰“一浪接一浪”更说明“疫情不容侥幸”的科学防控必要性。
同时,行业专家指出,电影院线复工还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例如,院线的大片发行,必然需要保持全国统一市场的节奏——即,个别地区复工是没有市场意义的,要复工就要全国至少多数地区、成规模的系统复工。这无疑提升了院线复工的准入门槛。
其次,看电影还是一个“特殊场景”。一方面1.5-2个小时的电影,加上开场、散场,消费者在相对密封空间的时间长度“比较长”。至少餐馆正常就餐不会有这么久。另一方面,看电影也意味着“伴随消费”,比如可乐、爆米花。这种伴随消费加大了影院复工的“难度”:当然,目前复工基本要求“带口罩非吃喝”模式——这对于影院增收和经营显然不利。
第三,从经济影响看,影院复工远没有“娱乐文化自身的号召力那么大”。过去两年,全国院线市场的总票房均是600多亿——在全国经济盘子中,这点GDP不够看。同时,电影院线娱乐具有很好的替代产品,电视、移动短视频、网络大电影等等,都是消费者可以做出的替代选择。
综上所述,电影院线的宏观经济影响有限、娱乐功能可以替代,但是防疫的特殊性和难度却很高,本身经营的“独特性”也与防疫要求冲突较大……这些因素,注定了疫情下影院市场“最受伤”。
“最难复工”已经开工,我们更有信心了
“院线复工的意义是什么?”行业专家指出,一方面是电影产业的“梗阻”需要打通。此前,电影制作产业已经复工。但是,院线不能发行,那么这种制作复工显然不能持续。院线复工对于保持“电影产业良性”和队伍稳定很重要。
另一方面,这种复工的意义更超过“基本经济理论”的范畴。新冠疫情下的全球防疫作战,已经成为国家实力和自信的最好名片。电影院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是“疫情下复工”、“常态防疫下,社会生活恢复”中“最难的”产业和场景之一。电影院线的复工开业,哪怕是只有3成影院、3成票可卖,也代表了国内对防疫能力的高度自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自信。
实际上,从早期的武汉防疫“雷霆万钧”的全封锁模式;到6月份北京防疫的“高精准点穴战”,我们已经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但全部完美成功的“答案”。这足以让我国的防疫工作和复工工作有充分的自信力。五、六月份武汉和北京先后实现十余天完成千万人口级别检测和筛查的硬气实力,更是“我国防疫能力与水平的牛刀小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影院复工,绝不仅仅是对“国内疫情形势的自信”,更是对“底线思维、最坏情况下,防疫能力的自信”。结合二季度,国内GDP 3.2%的超预期增长,我国经济满血复活“为期不远”,甚至就在这个“第三季度”。这时候,影院复工,虽然GDP贡献不会更多,但是,文化产业带来的“内在信心”力量、院线行业的软实力力量,必然成为国内“防疫常态化”下,经济社会更快更好运行的“自信力”之一。
特殊产业环境下,用创新帮助院线“回血”
“半年几乎颗粒无收,但是设备维护、房租、人员开支还要继续……”在业内人士看来,院线行业——不仅仅是电影院,也包括院线工程、院线设备等行业,以及电影制作产业,2020年经历了历史性的“行业阵痛”。
但是,“困难和需求”一定意义上是同义词。困难的局面往往也会成为行业创新的“动力、压力”,同时困难的克服和解决,也会促进产业的“结构性”分化。
典型的变化,《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明确规定,院线复工要严格执行网络实名预约售票——这将导致,此前作为可选项的网络售票,成为唯一选择,将大力促进院线售票的电子化发展。尤其是对于此前很多网络购票后,还需要现场换购纸质票的院线,发展“纯电子票”成为复工的前置条件。
再例如,传统电影院线有明确的“晚上黄金时间段”。但是,疫情下要求每场上座率不能超过30%,大大限制了黄金时间段的供给能力。加之消费者处于防疫需求的心理,很可能更多的选择“清淡时间段观影”,这种供给需求变化,将导致电影院线白天市场的开发面临新机遇,显著影响影片排场规律的变化。
从设备角度看,“成本竞争”也很关键。例如激光光源技术的“低维护性”,尤其是最新的“风冷激光光源电影放映系统”的维护友好性,必然在疫情下更为凸显。疫情防控会促使影院行业未来设备选择更加向“先进技术转移”、向“低持有成本设备”升级。这方面的变化,将有利于光峰等国产影院设备厂商市场份额的提升。
从经营模式角度讲,防疫下,饮料、零食是要被“决绝”的。对于电影院线这就少了相当一笔收入来源。这一背景下,如何控成本、增效率,尽量维持收支平衡,以及开发更符合防疫需求的电影周边市场,实现院线附加经营价值的创新与升级,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总之,“复工的电影院线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新起点、新常态下,如何满足市场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影院的复工、开工了只是第一步。创造更符合消费需求、成本控制和疫情防控需要的供给组合,才是院线复工之后的“主要命题”。
电影暑期档“可期”
170多天的等待后,众多大片已经对大荧幕“垂涎久已”。“春节档大片还没上映,直接导致后期的电影制作只能积压”——行业人士表示,这种“库存”压力,如同堰塞湖,让电影产业不敢投资新的内容制作:这要比简单的一批片子“亏损”更为令行业头疼不已。
因此,预期这个暑期电影市场将是“库存消化”市场。这虽然对于电影制作方不利,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渴望迎来一轮“电影消费盛宴”。加之众多地区,将院线复工视为活跃地方市场,尤其是夜消费经济的重要支点,给予了众多优惠和补贴;消费者端被压抑的需求,显然会促成报复性消费需求,这个暑期的电影季必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