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地摊经济的活力!”谁能想到这件事情会上升到国家层面。近日,一则“城管队长”喊你来摆摊的视频火爆网络。克强总理说,这是“人间烟火气”。
为何此前“水火不同炉”的城管和流动摊贩,现在能够“秦晋之好”了呢?这当然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简单疫情冲击能够解释的。更多的因素在于“我们有能力管理好流动商贩”:“疏堵结合”,这一切的进步,都需要建立在“管理能力”的匹配上。
从一刀切到“疏堵结合”的变化逻辑
传统的城市建设,对于地摊经济几乎是一刀切:一方面,地摊经济具有难以管理的特点。1.流动性、游击战;2.涉及食品的卫生问题、其它产品的质量问题;3.摊贩撤离后“一地鸡毛”的环卫问题;4.地摊经济也曾经是很多违法行为的滋生土壤,比如赌博诈骗、小偷小摸、寻衅滋事、地痞恶霸收保护费等;5.更为严重的是,地摊随意摆放,往往导致“交通拥堵”、“引发安全隐患”、“食品类用火、用气,如果不规范不亚于定时炸弹”。
对于传统的摊贩管理,执法与管理部门的方法是“人盯人”。玩过足球、篮球的都知道,“人盯人”拼的是体力。但是,显然固定的执法人员,对应游击战的摊贩,处于绝对“体力”弱势:当看到城管追着摊贩跑的时候,更大的“基本面”是,更多的摊贩没有人来管。
面对这样的基本市场局面,很容易各地政策,对流动摊贩和地摊实行“一刀切”的取缔政策。但是,很多摊贩却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单纯一刀切,很容易导致个体性的矛盾激化。时不时的“剧烈”矛盾冲突,显然并不符合“城市文明与进步”的管理初衷。
从另一个角度看,尤其是从疫情下的经济回复看,地摊经济也可以被视为“最基础的市场经济和市民经济土壤”。其具有成本低、经营灵活、门槛有限的特点,容易吸纳就业、繁荣消费,也可以方便群众。更为重要的是,疫情下,很多门店经营户面临“房租”压力。地摊经济,一方面可以给这些经营者增加临时销路;另一方面,允许地摊相当于增加了大量“店面”资源,有利于从市场供给的角度压低门店租金(当然,这个传导过程需要时间,也可能会有阵痛)。
所以,地摊经济并非一无是处。大名鼎鼎的KFC不也是从地摊车开始的吗?真正的问题,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让地摊经济“即发挥优势,又避免劣势”。
2020年,从成都开始,地摊经济在政府政策层面正式复活、转正,这不得不说“智慧城市”管理技术手段“又立新功”。
可管可控的地摊经济如何构建
从网络流传的各种视频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城管部门居然掌握有地摊经营者的“大数据”。恰是因为如此,才能“电话通知”摊贩回来摆摊。
这是典型的此前“数字化执法”数据,在另一种场景和形势下被激活新的“价值”。近年来,各地城管执法纷纷建立数字档案、现场视频采集、远程指挥调度中心等“多元化”技术体系,并与交通、安全等智慧城市体系结合,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新模式”。从这些沉淀数据中,挖掘出那些长期摆摊,依赖地摊养家糊口的商贩,并正规化,并不是技术难题。
对于“地摊经济正规化”的升级,大连市城市管理局提出了“定时、定点、定内容、定责任、定规矩”的五大原则,充分体现“疏堵结合”的策略。这些规则,打破了地摊经济“随意的乱象”、消灭了“游击”方式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为进一步的科学管理、技术手段管理提供了可行性。
例如,通过定点制度,可以提升城管执法效率:此前,一群城管追着一个商贩跑都力不从心,现在定点下,一个执法人员可以参与管理数个定点区域。定内容的原则,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危险性”因素的存在,也可以避免摊贩之间的竞争矛盾引发的各种治安事件。同时,这些规则,可以有效的平衡“公共交通、卫生”与流动摊贩之间的矛盾。
更为重要的是,时间、地点、内容确定,合法化的摊位,可以成为“真正的职业”,有利于提升摊贩自身的服务水平,有利于摊贩经济的长期稳定,并为从其中成长出更大的经济组织与创业创意提供土壤。
同时,从技术管理角度看,通过制定透明的规则,协调固定的时间、地点和业态,为技术手段加入摊贩管理提供了更高的可行性。比如,为合法商贩发放数字化的“认证”标识,提供服务可追溯性、在固定场合部署技术措施,例如红外探头等进行火灾等安全监测,通过大数据预估人群流动性,提供管理提前量,有效调度环卫力量,保障城市卫生工作顺利进行等等。
这些技术性手段的应用,都需要“确定规则”下的地摊经济制度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在保证合法合理摊位的同时,通过智慧城市监控系统,构建跨部门共享的“地摊经济智慧数据”平台,及时发现的“非法流动”摊点,也可以迅速纳入监管范围,真正实现疏堵结合。
让传统经济插上智慧化管理的翅膀
“通过AI识别,我们从电子警察的视频中能够很容易掌握重要路口和交通地段的‘流动商贩’!”行业人士指出,现在地摊经济重新回归“正规化”的政策视野,与技术进步的关系非常密切。
为什么从改革开放开始,地摊经济就是“执法取缔”对象呢?因为,地摊要想火,就要去人多、车多的地方。地摊在这些位置显然会妨碍交通、产生安全隐患。而执法部门也没有能力对地摊进行正规化管理:流动的地摊规模,比执法队伍要大的多,且处于主动地位。
但是,近年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AI技术帮助执法部门及时发现流动摊贩,电子探头彻底改变了“管理者和流动商贩”之间的“人员规模差异和主动性差异”——电子探头下,甚至流动摊贩此前的“流动隐藏优势”彻底消失,反而变成了“在明面上”。这强化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对流动摊贩的及时取缔能力。
“量变必然产生质变!”随着管理技术提升的管理能力达到新高度,那些切实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群众需要的合理摊贩的正规化管理,就有了“放矢之的”。用一句话说就是:原来堵都堵不过来,哪里谈得到疏堵结合啊。
3月15日,成都出台“五允许一坚持”服务措施,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允许商贩占道经营。这本质就反应管理能力增强之后,“管理更为细化、分类化”的特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系统的应用,是“科学合理”的地摊经济繁荣的“技术性前提”。甚至,数字支付技术的发展,都为地摊经济做出了贡献:提升了资金安全水平,降低了设计流动商贩的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率。
“管理好,才能发展好。”这是今天重提地摊经济的大前提。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AI视频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则是“更高效的管理”的前提。
据有关人士分析,在城市市场的地摊经济的繁荣,大致可以解决0.5%到1%人口的城镇就业。这对于我国就意味着至少200到400万人的城镇就业。小小的地摊,在庞大的国家体量面前,就不在是一个小事情。截至目前,已有上海、济南、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陕西、辽宁、江西、甘肃、长春、杭州、长沙、石家庄、南宁、青岛、宜昌、黄冈、德阳、攀枝花、广安、南充、资阳、遂宁、彭州等27地纷纷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这背后何尝不是数字城管、智慧城市等应用体系的新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