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成为了推动政法工作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和强大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自此,社会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警务等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中,部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跃敏,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德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等,以及来自公安系统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们在接受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媒体采访时,围绕相关话题,对大力推进政法智能化建设,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一起来看下: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跃敏:
为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数字治理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也让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制度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跃敏5月25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城市大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制定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列为重点立法项目。
数字如何赋能城市治理?自2016年以来,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城市大脑”,对数字治理路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城市大脑是指由中枢系统、系统平台、数字驾驶舱和应用场景组成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实现全面实时感知、全程实时分析、全域实时处置,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系统。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经建成了148个数字驾驶舱、48个应用场景。开展城市大脑相关立法工作,既要总结固化城市大脑的实践经验,也要鼓励促进探索创新,实现依法建设、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与依法创新。
近年来,杭州城市大脑经历了“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三个阶段。特别是在“数字治疫”中,杭州首创健康码、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读地云等,在疫情预警、传染溯源、公众防护、医疗服务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大脑在破解诸多城市运行症结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全域数据归集,怎样保障数据安全及扩大数据应用等。于跃敏介绍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市委的领导下,紧扣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等重点内容,对数据共享、数据开放、应用场景、社会协同等进行规范促进,推进城市大脑中枢协同机制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公共服务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推送型转变,让城市治理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进退裕如,为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时,也要让这部法规具有时代性、引领性、开创性,留下创新的空间,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经验”,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
社会治理终究是人的治理,一切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立法让城市大脑实现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来满足便民直达、惠企直达、基层直达等各种场景需求。”于跃敏认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最终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德洋:
智慧法院”促进审判执行体系现代化
自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以来,贵州省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年均上升20%以上,而法官员额制改革后法官人数大幅减少,不过,贵州法官人均结案数达248.53件,位列全国第十,走在西部地区省份前列。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德洋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主要归功于“智慧法院”建设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有效破解了“案多人少”矛盾。
推进审判工作实现新跨越
4月1日,贵州高院完成7个现代化智慧科技法庭升级并正式启用,实现庭审电子阅卷、电子质证、庭审记录语音转写、电子签名和捺印等功能,极大提升了庭审效率,助推庭审实质化。
近年来,依托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优势,贵州法院扎实推进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确立了贵州法院“12345”信息化发展总体框架。
韩德洋解读说,所谓“12345”信息化发展总体框架,即围绕“一个数据中心”,构建“综合管理、审判业务”两套系统,搭建“开放、专有和涉密”三朵云,打造“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和智慧管理”四个平台,贯通“法院专网、外部专网、移动专网、涉密内网和互联网”五张网,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目标。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发颠覆性变革,由此也给法院工作创新发展带来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韩德洋说,贵州法院将坚持把人工智能作为审判工作现代化的大战略、大引擎。
提供破解执行难长效保障
执行案款底数不清、长期滞留等问题,是导致法院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贵州法院在全国率先以统一部署、统一平台、统一上线方式,推出“一案一账号”管理系统,即在执行款的总账号下,为每一个执行案件绑定一个虚拟子账号,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或执行员扣划、变现时,只需把款项打入相应的虚拟子账号,即可实现案款、案号、当事人的对应。
随着信息技术迈向5G时代,促进信息化与执行工作高度融合是法院的必然选择。”韩德洋说,运用“互联网+执行”,有助于引导全社会智慧协助解决执行难,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执行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为实现快速查人找物,助力“切实解决执行难”,提升执行效率,贵州法院还建成了以智慧执行管理平台为核心,智能化执行流程办案系统和执行公开系统为两翼,网络查控、评估拍卖、一案一账号、信用惩戒等多个执行辅助系统。借助此举,不仅实现了执行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可视化、规范化,还确保了执行案款的归集、流转便捷高效、公开透明、全程留痕,智慧执行系统建设有力促进了执行工作质效。
据统计,2019年贵州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1.84万件,执结20.2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额356.75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0.68%、35.47%和16.36%,执行案件实际执结率、终本率等多项指标位列全国前五。
提升服务管理质效水平
去年9月,贵州“移动微法院”正式上线,由此开创了“指尖诉讼、掌上办案”新模式。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微法院办理包括网上立案、网上交费、网上查询、网上开庭等相关业务。
在便捷司法服务、减轻当事人诉累的同时,全省法院系统还积极探索“智慧法院”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目前,贵州法院已经建成司法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实时汇聚全省各级法院审判执行数据。
这些实时数据,解决了以往数据不集中、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共享不及时等问题。”韩德洋说,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案件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够形成专题报告,为社会治理和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推进“智慧法院”过程中,贵州法院建成了“法官业绩管理系统”“监督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系统”。“法官业绩管理系统”采取综合案件数量、难易程度、办案质效等大数据多元评价标准,科学量化法官工作业绩,改变过去以法官办案数量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通过数据引导法官从“要我办案”向“我要办案”转变。“监督系统”和“廉政风险防控系统”则实现了案件过程预警提示、全程监督,把预防司法腐败关口前移。
疫情期间,贵州各级法院更是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实现了非接触式立案、审判、送达和执行等工作,助力立案诉讼“不打烊”、案件查询“不中断”、在线庭审“不停歇”、执行行动“不抛锚”,做到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两不误。
实践证明,‘智慧法院’建设助力审判体系现代化大有可为,我们将继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深入实施‘智慧法院’发展战略,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法院工作全局出发,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法院业务的融合应用,提升司法为民、执法办案、司法公开、科学管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智能化程度,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韩德洋说。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
让“智慧检察”覆盖全领域
检察工作转型发展的成效要通过办案的实践来检验,要靠人民群众来评判,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检察产品,核心就是高质量办好案履好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河南检察机关以“五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为着力点,切实加强自身履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检察工作现代化水平,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目前,河南检察机关以远程提讯、远程出庭、远程送达系统和检察工作网为内容的“三远一网”已全面建成并广泛使用,在今年疫情防控中,河南检察机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司法办案,大力加强“三远一网”等信息化手段运用,特别是一批涉疫刑事案件实现了“当日受理当日捕、当日审查当日诉”,以科技助力交出良好检察答卷。
顾雪飞说,提升河南检察工作智能化水平是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丰富“智慧刑检”功能与内涵基础上,注意总结提炼业务标准化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思路、方法、经验。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等条线要及时跟进、参照学习,提炼自身业务标准,推动信息化应用,逐步形成覆盖检察业务全领域的“智慧检察”平台。
此外,顾雪飞认为,做实做优“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也是检察机关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法治产品、检察产品的重要内容。
办信就是办案、办信更是办民生。”顾雪飞说,就是要通过理念转变、机制创新、责任压实,实实在在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倒逼检察作风转变和办案质效提升。下一步,全省检察机关要切实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办信示范作用,并将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持续推动工作落实。
顾雪飞说,立足发展中大省的省情检情,“五化”是事关河南检察工作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作,全省检察机关要广泛参与、积极实践、不断探索,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试点先行,实施重点突破。”
来自公安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畅谈智慧公安:
坚持向科技要警力 积极探索智慧警务新模式
数据支撑助力战“疫”,科技创新提高效能。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公安系统的人大代表们纷纷表示,公安机关始终坚持科技兴警,不断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大家一致认为,要始终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和应用,积极探索智慧警务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赋能基层一线实战,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
数据支撑,为公安战“疫”保驾护航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河南公安机关坚持‘大数据+智慧警务’,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发挥技术手段优势,精准预警研判,精确排查管控,全面加强疫情发展趋势的动态监测,为全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舒庆表示,河南公安将继续在深度应用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公安大数据平台,加强大数据分析和比对应用,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和疫情防控部署,最大限度发挥公安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局长李晴介绍,疫情发生后,徐州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了数据研判专班、发热人员追踪小组,自主研发了“彭城码”便民应用,通过组织警力对厂区负责人、门卫等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检测能力;此外,还充分发挥户政、出入境等部门服务窗口作用,推动服务与检测同时推进,铸就了一条看不见的大数据“安全防线”。
对于大数据建设在抗疫期间的创新应用,连续两年持续关注大数据建设并向全国人大提交相关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石蓉感触更加深刻。
石蓉表示,贵阳公安同样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检验和加强相关数据平台建设的一次重大机遇,收集近350万条实时、准确、鲜活的数据,并及时发现平台存在的短板问题,为下步平台的功能完善和实战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新引领,不断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来自公安系统的人大代表一致认为,全国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将科技兴警工作干到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持续牵动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主动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实施大数据战略,走科技强警、科技兴警之路,提高公安工作智能化水平,是推进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关键。”舒庆介绍,2018年起,河南公安机关就致力打造智慧公安,坚持实战引领,抓好顶层设计,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公安大数据战略,以移动警务终端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动警务机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新方兴未艾,公安科技创新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劳动南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郝世玲表示,随着公安机关近年来的不断投入,警务大数据智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案件侦破、治安防控、社区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实效日益凸显,打破了信息孤岛、信息壁垒、资源分散的桎梏,形成了前端感知、中端研判、末端追踪的三级处置机制,为公安信息的采集、整合、共享创造了技术基础,切实提高了打防工作效能。
大数据智能建设和应用是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引擎,也是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更是帮助基层一线减轻工作负担、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抓手。”李晴认为,新时期人民警察,要善于应用新技术、新手段,要积极探索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警务实战应用,采取引进利用、自主研发等多种方式,全力锻造更多克敌制胜“金刚钻”“撒手锏”。
面向未来,科技赋能智慧公安建设
疫情期间身份证怎么办理”“金刚里北二巷高层对面的高音喇叭扰民”……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副所长兼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积极通过自己的便民法宝“杨蓉掌上警务室”微信小程序回应群众关切,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将互联网与传统警务相结合,杨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她介绍,一网通织就联勤联动,大综治筑牢和谐平安,公安民警应该充分发挥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线长面广、联系发动群众广泛的优势,积极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充分运用公安大数据平台,提升社会治理的防控精准度,切实通过科技为基层公安战斗力提升赋能。
同样作为社区民警,郝世玲也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当前智慧公安建设还存在智慧安防技术应用不广、部分规范缺乏地区乃至全国统一标准、未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局面等问题。在未来工作中,要树立全国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一盘棋的理念,集中优势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浪费,切实提高全警信息化技能水平,不断推进“智慧公安”建设。
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抓手,建设智慧公安有助于进一步打破空间时间限制,不断创新丰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逐步拓宽便民利民服务渠道和载体,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这已经成为代表们的共识,也是代表们努力的方向。
智慧警务是实现警务信息化,打通大数据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分局红庙子派出所民警赵金龙介绍,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将大力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实现从“脚板警务”向“指尖警务”的转变,从“汗水警务”向“效能警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