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研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
教研要有大视野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研要有大视野。
大视野,体现在学生立场的价值认同
教研活动的价值指向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评判方向,而当下很多教研活动价值参照系意识不强,教研活动主要的关心内容仍然指向传统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我们在教研实践中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明晰教研工作价值参照系,让“立德树人”“学生立场”成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
大视野,体现在服务教育教学的成事机制
教研工作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成就教育教学工作和育人高质量。因此要有建设高效教研机制的意识,即在研究方式上改版升级,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在研究工具上动心思。各地教研机构可借助大数据、AI技术、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等,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学科研究,要倡导教研的数据化、智慧化、成果化、价值化。
大视野,体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能力
教研应通过链接、引领为教师赋能,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撑。教研要帮助教师实现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政府文件与课堂教学的链接,实现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的链接,实现优秀经验与课堂教学的链接,让老师的专业成长由线性变为教育生命个体立体化的成长过程。
教研还要能够引领教师成长,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机,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教法,创新能力、育人境界等,让教师能够迎接变化新常态。链接和引领的最终目的在于赋能,即让老师们获得迁移能力,使他们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也能够面对未来的新挑战。
教研要走宽路径
系统规划
教研活动要有长程策划。学校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呈现出一定的节律性。比如:每个新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制订整学期的工作计划,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安排考试,其余时间按照教学内容或专题进度有序安排各类教学活动。
因此,教研活动若要真正服务于日常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根据学校的活动节律有序安排,使研究主题从日常教学中产生,并使研究成果有机转化到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教研活动要有整体安排。如不进行整体设计,教研活动容易变得随意和碎片化。为此教研活动负责人至少要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意义上,整体策划每学期或每学年的教研活动主题、时间安排、参与人员以及教研方式等。
通常,最适宜的教研时间节奏是每月一次节点性活动,一次能够持续2~3周:其中1周用于内化前期的研究成果,并启动新一轮研究活动的主题或内容,同时也让教师有相对松弛的时间略作休整。每月以一个节点活动拉动当月2~3周的教研,有利于形成有节点的长过程研究。
要放大每月专题研究的“节点”辐射效应。虽然每个月各学科只开展一次专题性教研活动,但应把每次活动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节点”放大其价值,使之能够拉动和提升教师对日常教学质量的关注。
聚焦过程
重视教学实践。一线教师最关心的是常态教学过程的改进,容易关注讨论教学处理的细节,停留在教学技巧的交流层面。
教研要将常态教学讨论转化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既要尊重教师兴趣,关注常态教学过程的细节改进,同时还要引导教师思考教学行为背后的学理,促进教师学习理论并运用理论改进实践。
善用教育叙事。教师的教学过程渗透着教师的理念和智慧,也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着教学故事,创造中锻铸了教的风格和学的风格,映射出教师、学生的人格。
我们应当承认并坚信,教师进行教学叙事研究,是提升其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能力的科学有效的策略,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也是重要且有效的。
强调过程真实。教学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问题,把课上好,让每堂课都成为育人的好课,是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考验和挑战。教研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于其现场的生成。
然而在通常的教研活动中,为现场效果而过度预设几乎成为“潜规则”。教研活动应该是大家“拳接拳”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的过程,必须是真实思想的交流,现场生成的内容常常最有智慧。
多主体参与
构建“深度合作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多主体参与和个性化成长。在教学研究中可采取分工合作的说课与评课模式,将原先通常由一位或至多两位教师完成的说课任务分配给六位教师,请他们分别负责目标定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案分析、教研过程及其调整成效、教研中的发现与困惑等六项任务,这样的分工与协作能够促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教研。
聚焦课程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推进协同研究。课程改革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多方协同解决。要打破基础教育与高等学校的壁垒,打破各地教育同行的壁垒,加强教研与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合作,建立交流、协同解决问题的教研常态。
教研要有真理性
教研要慎思课程育人的真实效果
育人是一项综合活动,体现在教学、活动、交往等环节。在学校育人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教研工作的核心。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知识轻育人或少育人的现象还较为常见,如英语课上教师对于词和句等语言知识的教学更为关注,而对于挖掘知识背后学科育人深层内涵的思考和行动则欠缺或较少。教研工作要在研究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慎思“课程育人”真实效果,引领教学由育知识向育人真实转变。
教研要遵循学生立场的基本路径
“学为中心”“以生为本”是近年来许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但还不是课堂教学真实行为的共同特征。在育人实践体现“学生立场”方面,有意义的深度思考还需要持续地、深入地推进。
教研要将“学生立场”这一要求贯穿行动始终,在组织课堂教学评比与观摩中,在引导教师研究教学策略中,在开发学情诊断的多样工具时,在指导作业设计时都应严格遵循。
教研要真实解决学校的热难点问题
随着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教育立德树人、提质减负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强。面对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教研既要关注政策要求和社会需要,还要清楚教师教学实践和发展需求,既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政策要求,又要能立足实践情况和优秀经验,真实破解育人难题。
区域教研未来发展的几种可能
区域教研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教研本身,也关系到区域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活力和师资队伍的水平。中管兄就区域如何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等,为您提供几个可参考的经验。
上海:重建六中心教研系统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正尝试逐步建立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课程德育中心、质量监测中心、数据研究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在教研“六大中心”构想下,教研系统需要重建:重建教研内容,实现课程视野下的教研设计;创新教研范式,推进以校为本、基于证据的教研方式;转变教研员角色,使其成为研究者、指导者、引领者、服务者。
浙江:教研转型五大视角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探索总结了新形势下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五大视角。一是综合视野,即以综合思维推进学科协同作战,以联合教研、综合项目等推进学科教研,在“中间地带”寻找教研工作生长点;二是学生立场,即重视“研究学生”,推进“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三是技术发展,尝试进行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研活动;四是实证方法,即从“经验型”教研走向“实证型”教研;五是教研策划,即通过研究教师研修规律,实践教研活动的“三维目标”。
重庆:要从“教研”到“研修”
重庆市沙坪坝区探索在教学转型和教研转型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变革。其研修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构研修范式,包括引领教研员向“研修员”角色转变,推进现代技术与区域研修融合,推动经验研修向“实证研修”转变。二是调整研修重心,通过开发“导学精要”、研制“评课标准”、建设“学本课程”,实现从“研教”向“研学”转型。三是拓展研修主体,通过倡导“成长教研”、开展“教学展评”、推进质量监测,使学校的研修主体从精英走向大众。
北京海淀:创新机制提升区域教研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对区域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教研机构的功能,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其一,促成部门之间立体协作。海淀进校建立了“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的立体化工作模式,旨在加强各部门教研员之间的合作。
其二,构建校本、联片、区域教研三级联动深度教研。区域教研,重在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联片教研,指教研员将地理位置相近、规模中小的学校结成研修共同体,聚焦共同的困惑,发挥不同学校优势,在教学实践改进中解决问题;校本教研,由教研员指导各校教师解决本校教学难点。
其三,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海淀进校牵头,与高校、出版社、各地市区教研部门等16家单位成立“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研共建共享”。
安徽省马鞍山市:共同体教科研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马鞍山市通过构建“‘1+4’(‘1所城区优质学校’+‘4个县区的若干所薄弱学校’)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为共同体学校搭建教育研究平台,形成了共同体教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新形态。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牵头的“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首先通过对共同体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共同体农村学校的诉求开展调研,明确共同体学校教科研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目标。
其次通过建制度、建队伍,构建了共同体学校教科研一体化规范发展的保障机制。最后科学开展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研究、考试研究等,真正提高共同体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
会畅君有话说
信息化时代,教研模式正在发生全新变革,大势所趋下,教研工具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如何利用新型手段实现高效教研,成为衡量教师素养的又一标准。
会畅教育智享云教研平台,依托上市公司真正的城市级云视讯技术、国内领先的视音频实验室和智能硬件生产线,可以实现跨区域、低成本、高效率的校内和校际间的合作,为缓解师资分布不均、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提供全面支撑服务。
未来,会畅教育将不断推出贴合教学应用需求的创新方案和产品,持续助力教育信息化应用落地,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