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了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个以更积极、具有结构性宽松特征的货币和财政阶段已经开启。对比历史上每一轮“财政和货币宽松阶段”,可以发现,这往往意味着6个月后“大屏工程显示”行业会迎来一个“黄金周期”。
结构性宽松政策,对抗内外不稳定因素
进入201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即有积极的变化,也有消极的因素加入。积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恢复和上升上。消极的因素则是,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去杠杆还在紧要关口、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动能依然没有全面形成;另一方面,美国掀起的全球贸易战,打乱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亦对我国经济、特别是进出口方向造成了多重影响。
对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做出重要的政策部署,包括对外加大改革开放、对内进一步扩大内需。其中,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参考一季度经济数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在会议公报中时隔三年重提扩大内需。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是对扩大内需这个决策的进一步的、在财政和货币端的落实。专家认为,扩大内需总是会从“资金端”打开阀门。
但是,与历往的“货币政策大不相同”,这轮中央政策特别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即,一方面去杠杆的政策并没有变,也没有放松,最多是个别领域的节奏有所调整。尤其是房地产这样的行业,依然是“从紧”的主旋律。但是,另一方面,在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货币和财政政策已经事实性的放松。比如,全面资金紧张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对租赁房的宽松支撑、在租赁住房金融创新上的开绿灯。
或者说,这一轮政策的核心特点就是“结构化”。7月23日,央行开展5020亿元1年期MLF操作,操作利率维持3.3%不变,当日并无MLF到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MLF既是为银行系统输入血液。同时,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给予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对于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专家指出,这是“穿透式资金投放”,目标是为实体经济补血,并杜绝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
国务院会议方面,亦提到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这是对创新研发和目前国内供给短板的大力支持;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这是进一步提升基建投资水平,特别是关键的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节点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也会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基建需求;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这是对小微企业融资信用端的结构性供给改革,此前央行也出台了对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和定向企业债券支持。
总体看,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关键基础设施、研发创新和短板产业将成为此轮“积极财政和宽紧适度”政策的受益领域,宏观杠杆政策也在从加速去杆杠向稳杠杆转变,市场经济势头势必会在2018年下半年走出一轮新的“增量高峰”。而其中,乡村振兴、基建、研发和短板产业领域都意味着“大屏工程企业的重大机遇”。
传统市场、新兴市场,大屏企业都有机遇
在新一轮的货币和财政供给的结构性宽松周期中,大屏行业的机遇必然也是“结构性”的。比如,一些重化工业、还在去产能道路上的行业,一些高杠杆行业,很难迎来“增量机遇”,保持业绩平稳将是主要的状态。所以,抓住这一轮政策性的驱动机会,核心是掌握“结构性”的落脚点。
首先,扩大内需和基建这两架马车的驱动必须从金融体系开始。中央强调“不大水漫灌”、还要有所作为和刺激,那么必然涉及到结构化、深度性的金融政策和监管。这将极大的促进以“穿透性”、“大数据”为特征的智慧金融产业的需求扩大。事实上,金融刺激对单一产业的支撑、对某一类型实体的支持,必须依靠“精准”的政策和金融工具。这是只有高度智慧化和信息化的金融体系才能实现的“调控”。
所以,“结构性”三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大屏产业在金融信息化、智慧化,金融监管升级等领域的巨大机遇。金融向实体回归、严监管和去杠杆之后,金融行业迎来结构性输血的新“历史任务”,与智慧金融的发展恰好形成周期叠加,大屏可视化产业必然大有可为。
其次,作为财政驱动型的内需增长,基建一直是重要的领域,甚至是核心领域。而基建的大头则是交通和民生设施。交通和民生领域也是传统大屏产业的“利基市场”。关注交通和民生领域的基建机遇,将是这一轮市场大行情的应有之意。
但是,在强调结构化的刺激政策的背景下,基建也不会是“大水漫灌”。一方面,向落后地区和落后产业倾斜,将是重要的方向。比如环保领域的基建投入,必然有提速的需求。中西部地区的大宗运输通道,也会有所提速。此外,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区、县乡村三级的民生投入、基建投入也会是重点所在。
这就使得,本轮的“宽松”下的基建机遇,具有“薄弱扶持”的特色。这要求大屏企业能够为其提供适当性成本的产品。基建、交通和民生领域的机遇,将更为侧重于“基层、基本”的“基底”性需求。
第三,高质量发展领域是这轮结构性宽松政策的最大着力点。包括即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也包括短板领域的补齐与发展。这将促进在自动化智能化制造、企业创新研发,和半导体、先进新材料、医药创新、上游高精尖装备等领域的“大屏机会”。
比如,自动化工厂的可视化指挥中心、研发系统的虚拟仿真显示、装备产业的培训性显示需求等等,大屏产业可以深入到补短板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这个结构性的机遇和重点领域,基本也会对标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研究,大屏企业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这方面的机遇落脚点。
第四,高质量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活水是什么?当然就是中小微企业。此轮去杠杆过程,压力最大的也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又属于被误伤的。因此,如何利用金融技术、工具和智慧化创新,实现对小微企业的定向宽松与输血,成为本轮“刺激政策”的最大看点。
从传统市场结构看,大屏行业与小微企业关系“比较远”。这是因为传统小微企业往往不仅“生产消费规模小”,而且“信息化规模更小”。大屏技术是针对信息化的发展而来。没有信息化的进步,岂有大屏行业的发展机遇?
然而,这种老黄历已经日益不适用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趋势。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包括制造、服务、消费、销售等层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时代,并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新一轮中小微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应该是以技术进步、管理进步为前提的,是以信息化的应用层次提升为标志的。这自然也就有了大屏产品的用武之地。不过,这与乡村振兴市场类似,将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产品的市场空间,是一个规模化为特征的细分市场。
总之,“货币宽松”对应着“大屏机遇”;宽松货币的结构化,对应着大屏产业机遇的结构化;货币和财政政策落脚点的多元化,对应着大屏产业机遇的多元化、需求的差异化。2018年中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已经为大屏产业打开一扇增量机遇市场的大门,而把握好这轮经济升级发展的机遇,关键就在于理解“结构性”特征的含义,能够提供具有细分针对性的市场拓展与服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