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内智能微投市场规模突破百万台。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会向150-200万台前进。作为投影板块“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微投的产品和技术进化广受关注。尤其是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不足的背景下,微投下一步怎么走,急需“路线图”设计。
高亮或者4K,期待也是瓶颈
2018年上半年,微投产品市场新品中,重点应用技术是RGBB光源产品和0.33英寸DMD光阀产品。前者的意义是在固有LED光效下,提升终端产品亮度等级(20%以内的亮度提升);后者的意义是提供廉价的1080p微投产品(2700元的1080P微投)。
以上两个方面的技术进步,显然并不符合2015-2017年,微投产品不断拔高的“技术等级”趋势,且更有“现有技术”小修小补的特点。这使得2018年上半年微投产品市场,缺乏“核心技术”能力突破的“代表作”,市场处于“稳态运行”之中。这亦与2017年底,行业预测的1500流明和4K微投的趋势,形成了反差。
回顾微投产品亮度创新的历史,2015年实现了500流明产品普及,2016年1000流明产品问世,2017年1080p微投价格大幅下降,并补充了700流明产品线(500流明中端产品升级到700流明)。亮度线的提升是微投产品“可玩性、可用性”增加的基础。投影显示圈自古就有,“买投影就是买亮度”、“亮度就是价格”的规律。
从微投分辨率看,2015年还是720p独霸天下;2016年1080P产品登上舞台;2017年底双十一市场,1080P产品市场占比近半,这一年0.33英寸光阀的廉价1080P方案也进入主流市场,且TI还推出了0.47英寸的4K 微投光阀。
正是以上的微投行业发展的历史规律,让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微投产业的技术标准会向1500流明、4K产品过渡。但是,上半年仅有奥图码一款I5产品达到这一“新高度”。市场更多的品牌对“更高亮度、更高分辨率”“心有余悸”。
据笔者了解,目前微投产品的主要销售价格区间在2000-4000元。而更高的亮度和 4K分辨率产品,显然会突破目前这一价位空间。业内人士认为,高亮和4K分别意味着15%左右的成本增加,如果再考虑到销量有限,这样的产品等于“售价翻番”。恰是后者左右了微投厂商的创新热情:他们担心,目前推动高亮和4K产品,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镜头升级,带来不一样的玩法
2018年在微投市场,延续了数年的亮度和分辨率升级战,遇到了天花板效应。这一背景下,微投厂商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竞争要素”。
比如,2018年AI微投产品正式落地。新款微投半数以上配备AI功能。AI微投从软件看,需要新的APP支撑;从硬件看需要全向麦克风拾音阵列支持。且该技术与彩电、手机、家电等产品的AI创新,技术相同、应用相通,具有更好的“普及条件”。但是,对于投影厂商,智能应用总不是“显示内涵”性的技术突破。其市场共性,使得AI微投,难以成为真正的差异化竞争点。
不过,微投厂商还有其它创新招数。这就是“投影光学”部件上的创新:一方面,光源光学结构的创新,能够缩小产品体积,带来更精致的美学设计;另一方面,镜头端的创新则直接改变产品的“体验”、甚至用途。
2017年底,创维超短焦智能投影机D1问世。这也是在微投产品上首个使用超短焦反射镜头的产品。反射式超短焦的好处在于,可以紧贴墙壁投射出100英寸以上的巨大画面。这一技术也是激光电视的标配和核心技术之一(投影电视化应用的前提是,超短焦反射式镜头和抗光幕,至于激光光源则非必须)。因此,创维D1也被称为一款“LED投影电视”。
但是,反射式超短焦也有其劣势。即实现自动对焦比较困难,且镜头成本更高。前者妨碍了产品应用的灵活性,后者则产生了更高的产品价格。
在创维D1问世之后,天猫魔屏S1智能投影也看中了“短焦”的好处。天猫S1采用0.8:1的短焦镜头。这使得该产品的100英寸投影画面所需要的距离从2.7米下降到了1.8米。更短的大画面投影距离,显然更适合“小空间大画面”应用,更符合微投产品特有的“宅”文化。且,0.8:1的镜头,在成本变化上不是特别明显,也可以轻松实现自动对焦这样的“人性化”设计。
进入2018年,微投产品在镜头上做学问的潮流还在继续。据悉,酷乐视S4作为年度旗舰产品将在下半年与消费者见面。这款产品的一大可能特点是配备“变焦”镜头。传统微投产品基本配备1.2:1焦段的定焦镜头——调节画面大小靠“搬动投影机”。这使得,在有限空间、固定位置上,微投所投射的画面尺寸其实是固定的。而采用变焦镜头后的产品则可以“原地”调焦段,改变画面大小。
以上诸产品的设计可以看到,一个镜头参数的选择完全可以改变“产品的体检”和使用方式。包括焦段的选择、自动对焦技术、可变焦技术等,这些“不同的镜头”在传统投影机产品上早已经演绎出“各种差异化的产品”。微投行业采用这些新配置方案,具有高度成熟的技术支撑、产能支撑。
目前“镜头升级”的新玩法,还是微投市场少数产品的尝试。但是未来会不会发展成一种潮流,和产品差异化的“标配”,则有待更多的市场实践和时间来证明。
微投,在家用市场“一统江湖”的可能
对于微投产品采用超短焦反射式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圈内人士的第一个反应是“微投又从传统投影取经了”。这必然导致微投与传统投影机产品的体验差距日益缩小。
事实上,今天的微投早已经不是“2008年微投诞生时,主打手持和嵌入式的‘微投’。”很多业内人士已经认为微投就是一种“标准家用投影机”。
首先,市场销量占比较大的微投产品,重量基本高达2公斤左右——传统的轻便型商务投影机大多数都没有这么高的重量。微投重量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1.铜质金属散热片的采用、2.追求美学设计采用的金属结构和机身、3.追求影音效果,增加的智能组件和更好的喇叭。“效果好重量不能太轻”——很多产品都有同样的道理,比如汽车如果要“强悍”,净重不会小;空调匹数大、制冷强,个头重量也会大。这一点上投影,哪怕是微投也不能例外。
第二,高端微投产品的亮度已经越上1000流明。这个亮度等级曾经是很多家庭影院投影机的“主流亮度”,考虑到微投更好的显色性能,其1000流明的亮度视觉效果已经超过十年前主流的家庭影院投影机。而且,随着1200流明-1500流明微投产品亮度突破,未来微投与一般家用机的亮度“差”会显著缩小,甚至消失。(当然更高的亮度,也会带来体积和重量向家庭影院投影靠拢。)
正因为有以上两点变化:重量增加、亮度提升,与传统家用投影的形态和体验差距越来越小,微投与传统家用投影的“市场合一”也不再是遥远的事情。奥图码2018年的新品I5就是这种“产品线合体”的产物。
也正因为微投与一般的、传统的家用投影,家庭影院机型的接近和重叠,在镜头上成为和家庭影院投影“一样丰富”的产品,就不再是问题。早期,微投产品多采用定焦镜头、标准的中间焦距的原因是:这样的镜头设计上,更容易做到“体积”、“成本”和“性能”的兼顾。其中,体积需求是最核心的“硬杠杆”。然而,这种老黄历,今天用不到了。
一方面,大量的2000-3000元价位的商务投影机表明,变焦镜头并不是必然的高不可攀的价格成本因素;另一方面,微投已经到2公斤的重量,这种体积完全可以放开来设计“更丰富的镜头产品线”,而不是“必须1.2:1的定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创维、天猫、酷乐视的镜头“创新”。
同时,从应用看,传统微投产品采用1.2:1的定焦镜头,是在亮度不足的背景下,形成的行业惯性——因为亮度不足,所以超大画面投影,从显示效果角度看是不可取的,这使得在60-80英寸的画面尺寸内,1.2:1的定焦镜头“比较好用”。但是,现在的微投亮度不断突破,特别是1000流明以上产品,完全可以投射120英寸,乃至更大的画面。这就对镜头的“功能可调性”、“种类丰富性”提出了新需求。
某种意义上,恰是亮度提升成就了微投的镜头创新——高亮度的微投在体积和重量上不会太小,完全能容纳更大的镜头产品;高亮度的微投也在应用上具有更高的性能冗余和灵活性,这也会呼唤更丰富的镜头配置——亮度创新,转化成镜头应用的创新,是微投产品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未来的微投一定“大个头、家庭影院化”。微投产品的多样性会一直存在:掌上产品、移动便携超薄产品、大个头家用化产品是“互相补充”的产品类型。而镜头创新则主要在家用化产品上展开。或者说,采用新标准镜头的微投,早已经是标准的家庭影院投影机,而微投二字只是一个历史习惯的称呼延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