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新型智慧园区成为城镇化建设引擎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8-03-22 作者:pjtime资讯组

    新形势下,以智慧物联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园区,正在成为城镇化建设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之一。而长期精耕智慧化服务的迪威迅,以技术管理业态融合创新能力为依托,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深度参与扎实推进园区智慧化进程,着力打造新型园区智慧化开发及运营一流品牌。

    一、园区是城镇化重要支撑

    20多余年以来,产业园区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园区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世界经济中独树一帜。从1984年我国首次设立国家级经开区开始,中国产业园区迅速发展,数量激增。据统计,目前两万多家产业园区已在全国实现了全行业分布,仅是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与高新区就有1700个以上,只是根据地域发展特色而有所不同。

    产业园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产业园区的开发,推动区域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从而实现人口转移。园区地产开发将土地利用、城市功能、产业要素、政策环境高度耦合,成为了三大平台,对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

    在过去城镇化的轨迹中,农村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候鸟式迁徙”是根本阻碍,而产业园区的出现,能非常有效地让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未来,产业园区依托下的农村人口进城潮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目前270万个城市郊区自然村庄,大概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成为产业园区的一部分。

    因此,在新形势下,产业园区模式的升级演进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承担起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

    二、 “智慧”成为园区新标准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资源约束,而我国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更是首当其冲,它所要面对的是经济增长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园区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已在中国各级各类园区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智慧化借助物联网为基础的平台体系,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生产力端的形态。”深圳市迪威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刚认为,无论是物质要素高度聚集的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发展相对滞后、一产二产聚集度高、产业形态亟待优化的地区,都需要建设提档升级产业园区,顺应这种潮流的能力承载。而引领新生产力形态的新型智慧园区,成为驱动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引擎。

    新型智慧园区,是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务处理和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经济竞争力、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园区发展理念。

    新型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在于“智慧”,我们理解的‘智慧’不单指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流程管理重塑,形态业态重建,而且这种重建是适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各方利益的和谐共赢的。这就是我们着力打造的技术管理业态融合创新能力,我们以这种能力为依托,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1+N的整合,将“智慧”渗透到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每个细节,加强园区业务、服务和管理能力,创新组织架构,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园区运营商及服务商在利用智慧园区建设的契机打造独特品牌,以智慧园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园区竞争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三、迪威迅:打造新型智慧园区标杆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成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成为实施精准提升、提高智慧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以铜仁碧江区智慧产业孵化园,迪威迅在园区产业规划发展之初,就聚焦于电子信息、轻工制造、中小科技创新等产业,以及围绕其发展相关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目前来看,一方面是吸引智能制造、IT企业以及从事云、管、端研发的企业进驻园区,为他们搭建产业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吸引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企业入驻,帮助企业建立互联网思维,拓展发展思路。由此,逐步培育出专业化、垂直化的孵化生态。

    在信息化浪潮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增长新动力在加快成长,为园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迪威迅以智慧化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扎实推进我国园区智慧化进程,着力打造新型园区智慧化开发及运营一流品牌。在重点聚焦新型园区与城市智慧化服务、行业智慧化升级的同时,公司未来也将着重培育新农业、新文旅、新健康产品,寻求公司规模和利润的潜在增长点。

推荐视频会议厂商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