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音响市场、唱片市场一阵低迷,然而模拟播放器材还有黑胶却是市场中持续成长的异数。面对黑胶复兴的趋势,不少音响厂商,无论是Hi-End厂牌或是消费型电子大厂,皆推出了入门价位的黑胶唱盘,为不少对黑胶好奇的人,提供进入黑胶领域的叩门砖。然而,某次开会,看到待评测新器材列表上出现这台MoFi Studio Deck 黑胶唱盘,不免吸引我的目光:MoFi不是专门推出复刻版黑胶的唱片公司吗?怎么现在也跨足硬件,推出自己的唱盘?等到我亲手拿到这台黑胶唱盘时,上面的MoFi Logo还真的与唱片公司的MoFi一模一样!
知名发烧黑胶厂牌跨入硬件的初试啼声之作
MoFi的全称为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由录音师Brad Miller于1977年成立。原本从事环境录音工程师的他,在1961年推出《Steam Railroading Under Thundering Skies》,以当时十分新颖的立体声技术,录制蒸汽火车引擎的声响以及暴风雨的呼啸声,并加以编辑、结合制作成这张专辑,为听者带来一段充满刺激与想象的火车风暴之旅,而Brad Miller也因为这张专辑,获《Billboard》杂志选为「当周特别精选录音」,让他在录音圈中声名大噪。
从小对于声音十分敏锐的Brad Miller,在黑胶市场尚未被CD击败之际,发现市售的黑胶专辑多为大量快速压制的产物,音质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他与其他发烧友共同成立了MoFi,直接向录音室取得经典西洋流行专辑的原始母带,并以母带半速播放方式进行刻片,推出「Original Master Recording」黑胶唱片,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流行专辑的音质也可以有如此发烧的水平,因此Mofi所推出的复刻黑胶唱片在发烧圈中有级高的声誉,甚至还出现比原版唱片更为抢手的情况。之后,在CD盛行的年代,他们除了将这些经典专辑重出各式发烧CD与SACD,更将Studer盘带播放器以Neumann刻片机加以改造,打造出「GAIN 2 Ultra Analog」刻片系统,让黑胶得以重现频率高达122kHz的讯号,将黑胶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40多年以来,Mofi已经为无数的西洋流行经典重出过各式黑胶、CD与SACD唱片,并掌握独门母带重制技术,毫无疑问,Mofi已成发烧片的同义词。
名家出手,不同凡响
从MoFi这段历史不难看出,这家公司长期与模拟母带接触,并熟知黑胶刻片过程,绝非黑胶的门外汉,成立Mobile Fidelity Electronics,推出音响器材,的确极具说服力。除了唱盘本身之外,Mofi Electronics还设计推出多款唱臂、唱头以及唱放,为的就是要让黑胶沟槽中的讯号完整重现,彻底实践MoFi「From master to your ears; from studio to your home」(让您听到母带音质;将录音室带进你家)的格言。
MoFi Electronics目前共推出Studio Deck与Ultra Deck两款唱盘,而这次的主角Studio Deck为该厂旗下的入门级唱盘,与Ultra Deck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采用0.75英寸的转盘,设计上较为轻巧。根据原厂的说法,这两款唱盘皆由美国黑胶唱盘厂牌Spiral Groove的唱盘与唱臂设计师——Allen Perkins与MoFi连手设计打造,名家出手,其外观与设计,与市面同价位带的唱盘有很大的不同,光是唱盘上的方块形开关按键,就让人联想到录音室混音台上的操作按键,带来不同的操作趣味。更重要的是,MoFi推出的唱盘,皆在美国生产,在大多数厂牌追求降低成本的趋势下,能找到这样一款非中国制的黑胶唱盘,实在是相当不容易。
承轴设计扎实,转动稳定
Studio Deck采皮带驱动,搭载每分钟300转的交流电同步马达,在马达飞轮边缘上,有两道直径不一的凹槽,当皮带扣于较小的凹槽上,便可播放33转的LP;当皮带扣于较大的凹槽上,便可播放45转的LP。值得注意的是,Studio Deck的皮带为黄色,搭配黑色系设计的唱盘本体,看起来格外亮眼,为朴实的唱盘增添青春、动感的色彩。
Studio Deck的转盘厚0.75英寸,虽然看起来没有像Ultra Deck上1.3英寸转盘那样厚实,但整个唱盘采用杜邦Delrin树脂制成,具有绝佳的抑振效果,拿在手上,可以明显感受到扎实的分量。而唱盘与底座间互相连接的轴承,采用套筒是轴承设计,转盘底下的套筒以黄铜为材质,而底座上的主轴则为不锈钢与铁氟龙制成,看起来十分坚固、厚实,而轴心上也已经涂有润滑油,减少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当我将转盘安装在底座上时,转盘顺着轴承的轴心缓缓下降,显示轴心与套筒之间有良好的气密性,而转盘安装至定位后,我用手推动转盘,转盘也不会偏离轴心产生晃动,让转盘转动时更为稳定。
Mofi Studio Deck唱盘轴承主轴以坚硬的不锈钢与铁弗龙制成,能与转盘下的黄铜套筒密合,不会让转盘产生不必要的晃动。
马达上的飞轮同样以Derlin材质制成,以AC同步马达驱动,每分钟运转300圈。而飞轮具有两个不同直径的凹槽,可以带动33 1/3与45RPM两种转速。
10寸直臂与名厂脚垫,设计严密
市面上大部份的入门等级唱盘,受限于底座的尺寸大小,所搭载的唱臂为9寸直形或S形设计,然而,Studio Deck所使用的MoFi Studio Tonearm唱臂,为10英寸直臂。当唱臂长度越长,唱头端所行经的圆弧线便会愈皆近直线,循轨误差角度便会因此而降低,如此一来可以降低播放产生的失真。然而,当唱臂愈长,唱臂的重量有可以因此增加,进而降低唱臂的灵敏度。为此,原厂以质量较轻的铝合金打造此唱臂,以维持唱臂的循轨能力。此外,Studio Deck附有同厂生产的StudioTracker MM唱头,而且已经正确地安装在唱头盖上,超距、A/B两点已在正确的位置,无需再另外调整。若用家日后想要升级,使用别的唱头,唱臂底座高度以及唱头盖的角度也可以进一步调整,让垂直循轨角(VTA,唱针杆与唱片之间的夹角)以及方位角(azimuth,唱头正面的垂直轴线与唱片之间的夹角)达到理想的状态。
该唱盘搭载MoFi Studio Tonearm 10寸直臂,在同价位唱盘中是少见的设计。
Studio Deck底座的宽50公分,深36.2公分,比一般入门级唱盘略大,而为了让底座有良好的抑震座用,原厂从底座的材质以及避震脚座方面着手。在底座材质方面,采用MDF为材质,其表面又加一层铝合金板,以强加底座的质量,减少音染。而在脚座方面,原厂特别与知名避震配件厂牌Harmonic Resolution System合作,为Studio Deck特制专属的避震脚座。该脚座采双层式设计,透过内部的阻尼物质可以吸收唱盘放置平面所传来的震动,而且也可以调整高度,让唱盘保持水平。
基本上,若没有要换唱头,Studio Deck只剩下底座水平、针压与抗滑需要调整。底座水平方面,可以藉由水平仪的辅助调整脚座高度。至于抗滑,原厂说明书建议将抗滑重锤上的线圈装在抗滑杆上第二个凹槽的位置(适合6公克-8公克的唱头)。针压就稍微麻烦一点了,因为Studio Deck所附的秤锤上并没有刻度,若没有针压计的辅助,很难知道针压是否调整至理想的状态。在此,我建议可以准备一张Tacet推出的《Vinyl: Check》(Tacet L210)黑胶测试片,播放A面第6轨的〈Skating〉来调整针压。这一轨为一个长度达41秒、音压持续增加的300Hz正弦波,而且音压会大到让音响系统产生杂音。若针压不足,正弦波讯号、杂音会偏向左声道,而且播到最后会原地跳针,无法顺利进入下一轨;若针压超过,那么正弦波讯号以及杂音就会偏向右声道。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正弦波与杂音居中,而且唱针可以顺利进入下一轨。透过此测试片调整的针压,经过Hass Acoustics的针压计测量,为2.01公克。
本唱盘抗滑采用重锤式设计,搭配原厂所附的唱头,可将重锤线圈套在抗滑杆上最外侧第一个凹槽的位置。
唱臂座下的螺丝可调整唱臂高度,让唱针杆与唱片平面之间达到理想的VTA角度。
Studio Deck唱放:价格亲民的大师之作
Studio Deck并无内建唱放功能,为此代理商还附了一台同厂的StudioPhono唱放,做为试听搭配器材。这款唱放由知名音响工程师Tim de Paravicini设计。Tim是当今音响界中少见的全能型工程师,无论是录音端所使用的麦克风、盘带录音机与刻片机,或是播放端所使用的黑胶唱盘与扩大机,他都能设计制造。过去,Tim曾帮日本厂牌Lux设计扩大机器材,随后回英国自行成立EAR(Esoteric Audio Research),而他与MoFi的渊源也极为深厚,过去以来一直帮MoFi打理、改造盘带机与刻片机。这次MoFi请Tim设计这台唱放,让入门级玩家也能以亲民的价格拥有大师之作,让这台唱放更显得意义非凡,物超所值。
这台StudioPhono唱放看起来方方正正,朴实无华,外观倒让人联想到70、80年代的卡式录音座,颇具怀旧的趣味。然而,这台唱放的使用弹性相当大,透过底部12个DIP切换键,输入阻抗可在75欧姆至4,7000欧姆的范围内提供9段式调整,而增益也具有40 dB、46 dB、60 dB、66 dB四种选择,各式的MM唱头与MC唱头都可以与之搭配。针对这次所使用的MoFi StudioTracker MM唱头,StudioPhono后的DIP开关皆调整至OFF档位,便可正常播放。
Studio Phono内部搭载BB OPA2134 OP放大芯片
透过底部的12个DIP切换键,可以更改Studio Phono的输入阻抗与增益。
关于Studio Deck转速的稳定性,我播放《Vinyl:Check》第一面第二轨的3150 Hz正弦波讯号,并透过下载于iPad 3中的「Speedplatter」软件测量,发现无论有施加唱片镇,Studio Deck的转速都略低(无唱片镇:3139.5 Hz;有唱片镇:3137.5 Hz),而且唱片镇对于转速的变异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不过这样并不会影响音乐的聆听。至于Studio Deck的避震效果,我再播放唱片时试着敲打底座,我发现靠近马达以及电源开关的地方避震效果最好,敲打后对声音几乎不会造成影响,而敲打唱臂座及其对角的地方,其震动会明显影响到唱头,因此播放时不妨可在这两个地方加上重物,让音质更为稳定。
使用唱片镇前,以Mofi Studio Deck播放3150 Hz正弦波讯号时,以Speedplatter APP测得的频率飘移,平均频率为3139.1 Hz,频率变异范围在-0.10%至+0.06之间。
使用唱片镇前,以Mofi Studio Deck播放3150 Hz正弦波讯号时,以Speedplatter APP测得的频率飘移,平均频率为3139.1 Hz,频率变异范围在-0.10%至+0.06之间。
细节清晰,速度明快
我将Studio Deck唱盘、Studio Phono唱放搭配Linear Acoustic LAV60 MKII合并扩大机以及Dynaudio Contour 60落地音箱,播放法国大键琴演奏家Jean Rondeau演奏巴哈的《第一号d小调大键琴协奏曲,BWV1052》(Erato – 0190295872397)。第一乐章开头几个音符一出声,不知道是不是唱盘本身抑振能力良好,播放此片时,细节清晰,而且低音形体凝聚紧实,不但予人速度明快的初步印象,而且不会让整个音像混浊不清。如此音质,播放这段快节奏的演奏,能够清楚呈现演奏者敏捷利落的键触,听起来处处机锋,精彩万分。透过这套系统播放第二乐章的慢板时,也别有一番韵味,演奏者在按下大键琴琴键时、琴内拨针画过琴弦瞬间所产生的各种细节,还有琴弦拨动之后产生的共鸣尾韵,都能清晰听见。除了大键琴清晰、干净的声音表现外,我也能感受到伴奏的提琴乐器在音箱后方形成广阔的音场,尤其大提琴形体凝聚扎时,速度同样明快,让人印象深刻。
就在几天前,我在「小白兔唱片」挑购了一张美国蓝调女歌手Big Mama Thorton 于1967年蒙特利爵士音乐节中演唱的现场录音《Big Mama Thornton With The Muddy Waters Blues Band
(Arhoolie F1032),但是在家中一直没有时间聆听。正好趁此试听机会,可以好好享受这张唱片的魅力。我播放A面第一轨的〈I am feeling alright〉。我发现,虽然这张唱片的音质不算特好,尤其歌者在唱至高音处,噪讯略高,也带有点压缩感,但透过这套系统声音厚实、速度明快的特性,前奏中的鼓声节奏听起来明快扎实,钢琴弹奏也具有粒粒分明的键触以及流畅的旋律线条,而歌手的歌声更在这套黑胶系统的加持下,具有厚实的肉感,让人听到声音就联想到Big Mama Thorton的丰腴身形,如此听着,我感觉Sound Deck彷佛有种神奇的魔力,透过转动制造出时空的漩涡,将我的灵魂带回至1967年演唱会的现场中。
Studio Deck所附的StudioTracker MM唱头。
唱头盖与唱臂连接处下方的螺丝,可调整唱头的方位角。
动态宽广,低频凝聚
接下来播放由台湾铁三角于去年(2017年)新品发表会发行、由台湾歌手朱俐静与日本乐团「Personz」 (T-Annex Tanx-TW001 Stereo)合力演绎的中文版〈Dear Friends〉。透过MoFi Studio Deck的呈现,乐曲开头由电吉他弹奏的前奏,不但呈现出纤细的线条流动感,音色更是如同琥珀一般,透明中又带着温暖的色泽,合唱器的弹奏也展现出雪白的快捷方式质感。A乐段结束之后歌手与乐团大力合奏的地方,能量高涨,却又依旧保持绝佳的清晰度,宽广的动态让音乐听起来更能撼动人心
最后播放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奏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舞曲〉(Reference Recordings RM-1504)。乐曲一开始最细微的弦乐器演奏声,到后面各个乐器大声齐奏的乐段之间,让人感受到宽广的动态范围,而金属打击乐器也展现出耀眼的光泽,让人对这个唱盘与唱放的表现感到惊艳。中段慢节奏的乐段, 木管乐器的吹奏声有着柔和的质感与线条。此外,这套系统也能生动呈现RR录音宽广的空间感,整个音场范围从音箱前方扩展到音箱后方的区域,宽度也略为超过Dynaudio Contour 60之间的距离。
正好公司的NAS里面存有同专辑CD版本转出的数字音文件,虽然播放数字音文件,底噪较低,动态范围增加不少,低音的冲击力也更为威猛,但是就觉得数字音文件中人工的刻凿痕迹多了一些。相较之下,用MoFi播放同样的黑胶专辑,就有如底片洗出来的照片一样,色彩与线条都多了一些柔和、自然的特质,多了一分闲适的气氛。
综合以上的听感,我发现Studio Deck唱盘在Studio Phono唱放的搭配下,其声音表现与我过往所接触到的入门级黑胶唱盘十分不同:Studio Deck与Studio Phono解析力令人印象深刻,有让人聆听MC唱头的错觉,而且低音部份能传达出清晰的轮廓与凝聚的形体,而非坍塌涣散的肥厚声音所营造的「复古味」,让我不得不说,MoFi推出这套系统,绝非是抱着趁黑胶风潮海捞一笔的心态,反而展现出他们对于模拟播放技术的专业态度。同样是入门等级的黑胶唱盘,MoFi Studio Deck由名家设计,外观也不落入俗套,功能上保留升级的空间,音质更有越级的表现。不选它,还可以选谁呢?
器材规格
MoFi Studio Deck
型式:黑胶唱盘
马达:300 RPM AC 同步马达
转速:33 1/3 RPM、45.0 RPM
转盘:1.76 kg重、19 mm厚 Delrin转盘
驱动方式:皮带驱动
Wow and Flutter:0.017% – 0.025%
讯噪比:72dB
电源:120V 60Hz, 220-230V 50Hz, 100V 50Hz
功率消耗:< 5W
尺寸:500 mm x 137 mm x 362 mm
重量:8.7 kg
MoFi Studio Tonearm唱臂规格型式:10寸铝合金直臂,万向承轴
超距:18 mm
补偿角:22.8˚ (+/- 2˚)
唱头重量范围:5g – 10g
MoFi Studio Phono唱放
增益:40 dB - 60 dB
THD:< .01% (MM) / < .012% (MC)
输入阻抗(MM):47,000 Ohms
输入阻抗(MC):75, 100, 500, 1k, 10k, 47k Ohms
输入电容值:100pF
单声道模式:有
超低频滤波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