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8对于小间距LED显示屏行业而言,“新”与“变”是两个关键词。新面孔、新技术、新应用的涌现注入新生活力,而小间距LED屏企在业务多元化、细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探索又为现有格局增加了新的变数。下面请跟随投影时代网的视角,梳理一下这一年来行业的趋势变化。
如果说,在2018年之前大屏商显市场还是小间距LED阵营和其他技术体系厂商之间的角力,那么,2018年以后,这种技术站队的边界就越来越模糊。具体的表现是,一些非传统小间距LED屏制造商也纷纷上马小间距LED项目,其中一些甚至将经营重点也倒向了小间距LED。
例如,DLP拼接领域两大巨头威创和GQY,传统投影巨头巴可和科视,传统商显品牌LG、NEC,无屏电视品牌艾洛维等等,都相继将小间距LED纳入了产品线阵营,一时间,小间距LED几乎已成为主流显示厂商必备的通用产品类型。
当然,这种广泛意义上的“铺货”并非盲目跟随,作为时间上的“后来者”就必须拿得出有力量的拳头产品。而事实上,各品牌不仅在产品战略上有所不同,在“收编”小间距LED的途径上也有所差异,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譬如,威创选择了COB这一特色技术点为研发突破口,大力布局小间距LED。而NEC则是通过收购德国LED显示系统供应商S[quadrat]将相关业务纳入旗下。艾洛维则是投资建设安徽滁州LED工厂,深度介入小间距LED业务。
小间距LED朋友圈扩展如此之快,一方面源于近年来行业的高速增长,即便是上半年增长率降至5成左右,从绝对增量来看仍是十分可观的,一些项目的净利润更是高达30%以上。这对于已逼近饱和,面临严重同质化竞争,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的传统大屏商显市场而言,可以说是一块闪闪发光的处女地了。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小间距LED市场现有的品牌格局将面临新的变化:传统大屏商显厂商拥有传统时代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及渠道优势,而小间距屏企则拥有小间距LED时代的先机和技术领跑优势。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小间距LED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而新竞争的引入,无论从技术革新还是产业模式变革的角度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就小间距LED行业内部而言,企业经营策略也在进行着某种分化。具体而言,领军品牌以LED屏显核心业务为基础,开始拓展和发掘新的衍生业务,致力实现业务体系的多元化;而二、三线及新生品牌则更多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力求以深度挖掘寻求立足点。这种“放”和“收”,“面”和“点”的对比,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看点。
以洲明为例,围绕专业显示核心业务,上半年公司组建了国内市场三大行业部,形成了包括公安、交通、会议、教育等十多个细分行业,并为每个细分应用领域配备专门的销售与产品团队;同时公司也相继加大了租赁显示、体育显示、创意显示等领域的资源整理力度,同时对Mini LED进行了相关技术储备。再如,利亚德围绕显示业务核心,形成了智能显示、夜游经济、文旅新业态、VR体验等多个业务板块。
无疑,一线品牌的“多条腿走路”是全方位推进的,并不偏离显示这一核心。当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通过在特定细分市场的深度开发,近年来,市场上也涌现了许多来自二、三线及新生品牌的出色产品。例如,年初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演出中的冰屏就是出自新晋品牌壹品光电之手。
一线品牌凭借资历、资金、研发、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多元化、集团化业务体系,意在发挥版块协同效应,实现业务价值增值和风险分散;而非一线品牌,特别是中小品牌则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致力实现业务聚焦,单点突破,是量力而行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正是不同的品牌策略定位,才令今天的小间距LED产品及应用市场如此丰富和精彩。
自2016年开始,小间距LED行业涌现了一股并购热潮,并在2017年得到延续。不过,2018年,并购案例的数量显著减少。不过,这并不代表行业进入萧条时期,而是更多地表明了企业并购行为正在回归理性。
回顾过去两年行业近乎疯狂的并购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处于多品牌混战,尚未明确形成寡头竞争的“划地盘”时期,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快速吸收补充自身在某领域市场的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力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洗牌浪潮中幸存下来。
经历了近两年的并购热潮,“圈地”的空白地带越来越少,同时清晰的品牌格局也逐步成形,这使得企业不再为了并购而并购,而是“按需并购”。事实上,许多企业如今已迈入了协同效应显现的“后并购”时代。
例如,并购MFLX后,东山精密加大了新产品研发投放,积极开拓目标市场,并积极调整运营管理策略,并购整合成效显著,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提升明显,老客户合作的深度和新客户合作的广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回顾2018年发生的并购案例,也可以发现,企业的“目标性”更强了。如洲明全资子公司广东洲明收购广东海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权,就是为了完善集团层面景观工程领域的资质布局;NEC收购S [quadrat],就是为了以扩大其显示技术产品组合,使之包含用于室内(小间距)和室外解决方案的完整LED业务体系;利亚德&平达收购德国视觉显示解决方案提供商eyevis,则是为了拓展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控制室、广播和VR领域市场。
通过并购,快速吸纳新的产品类型,开启新的业务能力;或快速打通新市场通路,抢占先机;或多元化业务体系,企业对于并购这种手段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老练和理智了。
小间距屏企热衷会议市场
回顾2018年的新品阵营,不难发现,会议屏正在成为小间距LED屏企新品研发的一大热点。譬如,洲明推出的136英寸、176英寸UTV III商用LED一体机,艾比森针对高端会议市场推出的138英寸、165英寸iCon系列会议屏,奥拓推出的CLD 136英寸单屏商用显示器(Mini LED P1.5mm)等等,从侧面反映了高端会议室市场的巨大商机已显现。
有数据显示,当今社会,各种会议无论在频次还是时长方面均持续增长,会议室日渐成为当今商务、社会生活的重头戏,会议室设备潜力有待开发。另一方面,在可视化、协同办公等潮流的驱动下,传统会议室对大屏显示系统的需求也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趋势,大尺寸、高画质、高灵活度、能搭载互动技术等要求被更多提上日程。
由此,如何颠覆低效的传统会议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技术格局来看,在教育、会议、展示等领域,对传统投影机的替代性需求,成为液晶平板一体机和小间距LED会议平板抢占下一个风口的必争之地。特别是对于小间距LED而言,在百寸以上领域,其无拼缝的优势更加凸显。同时,对于急于寻求传统监控领域之外新应用市场的小间距LED而言,同时兼具对大尺寸需求,又没有消费电子领域的价格敏感性的商用会议市场,无疑是当下最理想的突破口。
因此便很容易理解,小间距LED屏企热衷于会议市场的缘由。考虑到小间距LED的显示特性、成本、市场认知、应用基础等元素,其在大尺寸,特别是百寸以上领域将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而在百寸以下领域,则要面对LCD、投影的长期共存。
2017年,三星首推Onyx LED电影屏,并率先在首尔落地应用。2018年2月的欧洲试听展上,三星再推全球首款3D LED电影屏,并在年内,将Onyx LED电影屏安装在了上海和北京。12月7日,全球首个14米宽的三星Onyx影厅在首都电影院西单店揭幕。LED屏在影院行业推进的速度如此之快,令人咋舌。
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于三星而言,不断刷新的技术高度也在不断稳固三星在LED电影屏领域的先发优势,更在其他品牌跟进之前,享受先机的红利;而对于影院运营方而言,新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打破放映机寡头竞争的局面,引入新选择,还确确实实地带来了一些观影体验上的变化。譬如,得益于LED屏的高亮度,使得开灯看电影成为可能;除了播放电影外,还带来了做直播、表演秀、玩电竞、电影首映礼、明星见面会、电影庆功会等非电影业务经营的新模式,有助于为影院开启新的盈利模式。
除去显示介质自身的创新性外,三星Onyx LED电影屏还融入了4K、高动态范围(HDR)等前沿技术,令画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西单店还结合了DTS:X临境音技术,实现了观影体验的全方位立体式提升。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当前将小间距LED屏用于影院,还面临画面颗粒感、可靠性等技术考验,以及成本挑战。并且,还要面临被视作下代技术的micro LED的竞争,后者尽管画质更细腻,但也同样面临成本和可靠性的挑战。
因此,现阶段而言,三星LED电影屏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启影院多元化经营思路。
2018年,小间距LED显示屏行业呈现出三个50%的特征,预示着行业发展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首先是,与过去几年八成以上的增量相比,2018年的行业增量降至50%左右。尽管从绝对增量来看仍高于去年,但增幅进入下滑通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变化,预示着行业已从“绝对增量市场增长”进入“存量市场竞争”的转折期,即品牌竞争将进一步激化,一定范围内的市场进入再分配。
另一个变化是研发支出超50%增长,许多企业研发增长甚至超过销售业绩和利润增长。这种变化主要是源于与COB、mini/micro LED相关的技术研发,以及在高端市场,与解决方案、配套设备、兼容性开发和软件产品开发相关的研发费用增多。这表明了小间距LED产业仍是“科技创新”主导,围绕新产品、新应用的创新将持续进行。
第三个变化体现在竞争力上。一方面,市场第一阶梯的三到五家品牌几乎瓜分了6成的市场份额,同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研发费用,推出了多一半的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在新技术产品布局上,比如微间距、COB、MINI-LED领域,依然有50%以上的企业“没有涉足”。这意味着市场将出现分化,即一些产品,如P1.5间距以上的品类,很可能会成为白菜货;另一些高端指标或新技术产品则会被“中高端市场”和领先品牌专享。——市场和品牌的分层不仅仅与规模有关,更与市场定位紧密相关,主动放弃高端市场竞争的品牌在增加。
这三种变化预示着,小间距LED行业将迎来竞争格局的转变。一方面,高端领域将成为具有方案化、技术领先和市场优势的一线品牌战场,而许多传统市场将步入成熟的竞争市场,竞争也将主要围绕渠道能力开展。与此同步的是产品价格的分化。
总体而言,小间距LED行业已从“初创市场”的“增量规则”、“无碰撞赛跑”,变成“存量规则”、“对抗性拉力赛”。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行业市场增幅的不断回落,这种趋势还会不断增强,市场细分化也会持续加剧。
伴随相关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竞争格局的转变,小间距LED屏价格,特别是P1.5以上产品,迎来了大幅下降,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用领域的加速拓展。包括影院、家用、会议室等针对细分市场的应用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将向三四级市场不断下沉,并由此推动小间距LED在专业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洲明在半年报中指出,当前国内主要城市公安指挥中心仍以DLP和LCD拼接屏为主,小间距LED渗透率不足10%,这一数字有望被提升到50%。而在商用显示市场,小间距LED渗透率同样不足10%,增长潜力巨大。此外在电影院行业,2018年也已开启应用。对此,洲明针对小间距LED应用的不断下沉,组建了国内市场三大行业部门,业务涵盖公安、交通、会议、教育等十多个细分行业,针对影院应用的复合DCI标准的产品也在研发中。
再如艾比森面向高端会议室推出小间距iCon系列产品,针对会议室应用特点,在安装便利性、使用便捷性、接口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被认为是代替传统投影的LED显示最佳解决方案。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面向舞台租赁的户外超轻租赁窗帘屏等也相继问世。
利亚德陆续推出更多创新的智能显示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透明屏、智慧教育空间信息化解决方案、智能会议系统、DLP大屏幕系统等。
与此同时,市场逐步向三四级市场下沉,并在新一轮西部开发及一带一路框架下,向非一线城市及欠发达地区延伸。这是解决全国资源均衡框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的环境下,挖掘新的市场潜力的目标和方向。
总体而言,方案成熟和成本下降为小间距LED冲击传统大屏显示市场以及开拓新的细分应用领域提供了助力。新的应用市场开启以及市场下沉,也会为小间距LED屏带来更多商机。
近年来,以微间距、COB、mini/micro LED为代表的新技术为行业带来革新动力。而围绕这些新热点的研发和占位,也成为各品牌抢占“后小间距”时代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核心战场,关于这些热点的竞争可谓暗潮汹涌。
举例来说,微间距理念推动者Voury卓华主打的黑珍珠系列,具有低亮高灰、高对比度、支持前后维护、智能亮度调节等特点,更在2018年推出全新的P0.9微间距LED显示屏,采用节能IC,节能方面突出,色彩还原度高、亮度一致性好;箱体之间无缝拼接,电源和信号双备份设计,运行稳定可靠;灯珠墨色一致性高,使得对比度更高,平整度更好。
COB方面,雷曼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市场推广,年内正式发布第三代COB小间距高清显示面板,并将其作为公司战略发展重点。公司未来三年产品规划也包含向Mini/Micro LED升级。
而如果说微间距、COB均是在下游应用上做文章,Mini/Micro LED带来的变化将是颠覆性的,由此也几乎成为龙头品牌暗暗较劲的战场。如洲明申请了多项与Mini LED相关的技术专利,并开始向目标客户提供Mini LED样品供其进行认可性测试,致力于Mini LED显示效果的提升和成本的优化以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
利亚德MINI LED已完成研发进入中试阶段。其中P1.25 MINI LED 产品处于工艺稳定、性能提升和小规模中试阶段,目前良率>99.98%,效率>23kuph;P0.9和P0.6 MINI LED 产品处于开发和工艺验证阶段。预计MINI LED产品1-2年可实现规模生产,投放市场。目前公司研发的MINI LED产品采用批量转移技术,处于全球技术领先地位。为加快推动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利亚德和saphlux签订“Saphlux-利亚德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双方旨在mini LED、micro LED和高亮度激光投影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奥拓电子方面,公司最新研制的“Mini LED商用显示系统”,一次性解决了超小间距LED显示屏易损坏、COB产品不可现场维修以及表面墨色、显示亮色一致性等问题,本系统有30多项来自全球各地的授权专利。
目前来看,mini/micro LED将成为小间距LED屏企下一个战场已基本没有悬念,对于迭代技术的储备战显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在下一个显示时代,小间距屏企能否延续小间距LED时代的辉煌,研发进度和商业化应用进程能否抢先将十分关键。
进入2018年以来,LED需求端市场不断变化。如OLED的高歌猛进,减少了LED背光的市场需求。而LED照明对传统照明的迭代,已经进入以存量市场为主要结构的新阶段,该阶段对LED芯片的消耗能力显著低于此前的“既有产品替代阶段”。而显示屏领域,小间距LED已进入增速降缓的阶段,新的芯片需求“日渐有限”。
尽管有mini LED等新技术加持,但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成熟的供给和成熟的需求同步出现,已经意味着LED产业进入买方时代。加之可能出现的供给过剩,这个买方主动权还会扩大。
买方市场的主要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必然的方面是,供给端被迫实施更经济的市场供给策略。即价格会处于下降趋势之下。这将极大的有利于小间距LED显示这个领域的产品市场拓展。业内专家指出,在即有价格下,小间距LED市场必然进入增速放缓期。而一旦价格能够突破,与智慧社会建设结合,小间距LED的总需求规模还能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具有机会性的影响是,供给方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加大“需求层面的创新”。目前看,“工厂化农业”的照明将是LED行业未来产能消化的重要领域,甚至有望成为仅次于照明和显示行业的一个支柱市场。当然,这一领域的发展,还必须结合精细农业生产的革命来进行,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节奏不确定性。
总之,LED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求调整成为一个比技术突破更能影响产业格局的“关键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规模说了算的机制,将促进行业企业更多的向需求端倾注资源,包括创新资源,也包括资本资源。这将引发行业品牌格局的重塑,甚至不同地区、国家之间产业版图的更新。
近年来,海内外各大体育类赛事活动上,LED屏的出场机会越来越多,并且,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从年初的平昌冬奥会到年中的俄罗斯世界杯,来自中国的LED显示屏不断闪耀在国际赛场。譬如大家熟知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上一鸣惊人的冰屏;再如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在各大赛场助力的洲明、奥拓电子,进一步扩大民族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再度将体育经济推上LED屏企的关注焦点。
事实上,LED屏深度参与体育赛事并不仅仅是曝光度的提高,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一个显著的变化是,LED屏在赛事中的身份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譬如,本届俄罗斯世界杯期间,首次启用了视频助理裁判(VAR),即主裁判做出判定后,相关比赛画面将在球场内的LED大屏上重播,并配上文字,解释做出如此判罚的原因和依据。这一做法无疑有助于减少假球、不公正判罚等现象的发生,让球场“猫腻”无处遁形,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
从最初替代传统静态广告,只在镜头切换时才出现几秒;到后来用于显示赛场信息和直播画面,某种程度上作为观众视界的扩展和补充;到以“助理裁判”的身份参与到比赛进程的决策环节——LED屏在赛场上的身份,正在逐渐从配角向主角进化,这也是当下大屏显示系统深度参与用户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可视化”趋势的直观体现。
参与度和重要性的日益提升,使得LED屏与体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也是LED显示应用深度不断深化以及应用广度不断拓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