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消息并不能支撑OLED电视快速取代液晶产品
搜 索

Oled“缓来”:中国市场突破百万要待2020年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7-09-12 作者:萧萧
分享到:
第174期

    苹果OLED手机已经来了。甚至,有传闻苹果的OLED电视也已经做出实验样机。但是,这些消息并不能支撑OLED电视快速取代液晶产品。业内预计,国内市场OLED电视突破百万台还要等到2020年。即便如此,这也仅相当于液晶电视在2006年的产业阶段。

    上游产能不足之困需要时间解决

    OLED显示的优势非常明确(虽然它也有缺点),但是却并非“人人可以爱”。因为,OLED显示产品的制造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从半导体显示行业看,韩国的LGD和三星已经把所有新的投资都砸向了OLED。包括LGD的E6、P10、和广州新工厂,三星新的6代线,各个都是规模巨大的项目。国内的大陆地区厂商,则在6代及其以下世代线上,从2016年开始就已经停止液晶项目的投资,专注于OLED。但是,在超大尺寸液晶上,国内大陆厂商还有数个巨大的项目再投入。国内的台湾省厂商,则主要投资在大尺寸液晶产品扩建上,6代线中小尺寸液晶新投资在2016年也已经全面收尾。但是,我国台湾省的厂商,尚未投资大型OLED项目。日本面板厂商的情况,比台湾省的更糟糕一些。虽然日系企业在OLED研发上有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没有进行真正规模化的产能扩充,且即便在液晶项目上,整个日系阵营亦处于萎缩状态。预料,没有新的大量资金注入,日系面板产业将逐渐衰退。

    以上OLED产线建设中,已经开工的新产能总投资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三星、LG和京东方都筹划了千亿级别的项目群,成为行业三巨头。但是,这些投资基本都未实现量产。全球真正大批量制造的OLED显示产品,只有三星的手机用屏幕。其他厂商的量产能力均不足。2016年三星占据OLED全球市场9成以上产量。

    综上所述,OLED显示行业目前是一个供给单极化(三星为主)、建设多元化,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的产业格局。即现实可用的产能严重不足,市场需求意愿空前高涨,相关厂商投入巨资建设新工厂。这是一种市场爆发前夜的状态。

    但是,OLED产业的整体情况,却与OLED彩电行业的格局还有差别——因为,全球新建设的OLED项目基本都是中小尺寸的6代线,真正拥有OLED大尺寸线的厂商只有LG一家。

    目前,LG已经有E3厂(8千片)、E4-1(2.6万片)、E4-2(2.6万片)等8.5代线产能。其中E4-2处于产能逐渐释放阶段,完全满产需要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LG在近期开工了广州OLED 8.5代线,该项目计划2019年起投产,产能为月玻璃基板6万片。同时,LG计划2018年增建E4-3项目,规模亦为2.6万片。此外,LG最新消息称,其计划未来在P10工厂建设10.5代OLED线,并采用先进的印刷工艺。

    LG的大尺寸OLED面板的产能规划非常详细,可以说是稳步提升的状态。但是,对比全球彩电行业的需求而言,依然规模较小。扣除PPT上的p10工厂OLED大尺寸计划,LG真正投入建设的项目的总产能,在2019年可达到华星光电深圳T1线,一条液晶线的总规模。按目前8.5代OLED线,55英寸、65英寸、75英寸产品的切割占比,以及80%成品率看,到2020年可稳定提供400万台电视机的产能需求,约占全球彩电销量的2%。按近年来国内市场OLED产品全球市场占比四分之一的比例,国内则可在2020年突破每年100万台OLED电视的销量。

    所以,OLED电视和手机等中小尺寸面板一样,有供给单极化的问题。但是,OLED手机用中小尺寸面板已经展示出全面开花的趋势。OLED电视面板却还主要依仗LG的独自支撑——后者类似于2016年之前三星在OLED小尺寸产品上的状态。

    大举扩充OLED彩电面板产能的瓶颈

    彩电用OLED面板由LG独家垄断,这本是LG扩大产能、占据市场先发地位的“好时机”。对此,LG自身也不会否定。但是,真正要扩大产能,LG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LG必须面对中小尺寸OLED崛起的趋势。事实上,2016年开始,LG的OLED投资70%以上被6代线占据。在2018年打入苹果手机供应链,则是一个直接的目标。同时,中小尺寸OLED面板上,LG也面临柔性化的技术挑战,并不是完全成熟技术的产能复制任务。

    业内认为,恰是OLED小尺寸的爆发式崛起,打乱了LG在OLED大尺寸上领先布局的战略。即便对于LG这样的行业巨头,在中小尺寸和大尺寸上都维持极高的投资额,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小尺寸上的投资,严重恶化了LG的投资规划。LG广州OLED项目的最核心诉求就在于:广州市国企承担的30%资本金,以及中国银团能提供的巨额贷款。或者说,LG广州OLED项目落地,是靠资金吸引来的。

    另一方面,在大尺寸OLED产品上,LG面临了技术路线之争。LG已经成熟的蒸渡+彩色滤光膜产品,虽然能够随时进行产能技术复制,但是却必须考虑“成本更低、且可以支持RGB三原色的印刷技术”的威胁。对于印刷技术的OLED显示技术,现在的状态基本是“临门一脚”。

    这临门一脚如果成功,那么显然大尺寸OLED市场蒸渡工艺路线就会成为死胡同。现在大规模投资这一路线不是明智选择。但是,这一临门一脚也可能迟迟“踹不出去”——所以,LG还是需要在稳妥节奏上不断提升大尺寸OLED产能。

    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不仅困扰LG,也困扰整个显示面板行业。例如,京东方选择了OLED主要投资6代线柔性项目,虽然其已经突破蒸渡技术的OLED大尺寸化工程难题,却受制于技术不确定性而不愿马上将大尺寸蒸渡技术量产。有类似顾虑的还包括三星——三星甚至认为印刷显示时代的显示墨水,未必是OLED,而可能是QLED或者其它产品。

    技术难度不可怕,慢慢突破;资金问题不可怕,中国银团和国企会支持先进产业;但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却无法绕过去——大尺寸OLED是蒸渡还是印刷,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尺寸OLED就只能是LG自己谨慎而稳健的爬坡过程,而不会进入爆炸式的新线建设期。

    大尺寸液晶的主流地位可维持到2025年

    对比大尺寸OLED建设的“龟行”,大尺寸液晶项目依然深受行业喜爱。在彩电行业未来三五年新增面板产能基本即是70+以上尺寸液晶产品。

    目前,合肥京东方10.5代线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将是全球首条10.5代线;同等玻璃基板尺寸的华星光电11代线、鸿海广州10.5代线也已经开工建设;京东方近期亦签署了武汉10.5代线的框架协议。同时,即便是OLED大尺寸产品的唯一获益者,LG也并不排斥大尺寸液晶项目,关于10.5代线的P10工厂项目,LG称可能先投产液晶项目,后转向印刷OLED。

    以上项目,即便不计算几经调整的LG P10工厂,其他四个项目的总投资亦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且已经有三个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将形成巨大的产能,相当于3400万台75英寸电视,或者4400万台65英寸电视的供给。即未来液晶电视有可能五分之一的市场被这些新的10.5代以上生产线占领。

    相对技术更成熟、规模更巨大、支持厂商更多,这是大尺寸液晶生产线和OLED大尺寸线比较的最大区别。2020年,国内彩电高端市场的格局很可能是1000万台65英寸以上液晶和100万台55英寸以上OLED的对比。这样一个差距,被认为足以证明液晶产品的生命力。

    当然,在大规模投资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时候,总有一种担心:如果OLED迅速成熟,特别是大尺寸印刷技术迅速成熟,这些庞大的液晶产能何去何从?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回答:首先,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制造具有前段工艺的相通性,即70%以上的设备和技术基本一致。

    第二,即便OLED快速成熟,其产能建设和规模积累也需要数年的时间(一般一条新技术的线建设需要28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即OLED和液晶必然有一个长达6-10年的共存阶段。这可以为新建的液晶产能争取过渡期。

    第三,如果不去建设这些液晶项目,厂商能做什么呢?其一是坐以待毙,把大尺寸液晶的市场拱手让人。其二是建设OLED线,但是目前只有蒸渡技术的路线可以量产——而蒸渡设备的昂贵,远超过液晶中段工艺设备,甚至也会超过未来的印刷显示设备,即如果考虑新线建设中部分设备可能很快被无情淘汰,造成损失,那么现在可建设的蒸渡OLED大尺寸线,要比液晶大尺寸线风险更高。

    综上三个层面的考虑,市场更多的认为建设大尺寸液晶线,是在市场需求、技术路线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最优解。大多数面板企业选择液晶10.5代线这个解,同时亦是对LG独自发展蒸渡OLED的一个“保护”——降低了后者的竞争性风险。

    “大干快上液晶,稳步推进OLED”这是彩电行业目前的上游市场策略。这个策略基本从供给端决定了,未来近十年OLED与液晶产品的竞争格局。这就是液晶主导地位至少能维持到2025年。虽然对于爱好OLED的消费者,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却是一个很可能成为事实的消息。

视观察

中国互联网唯系统关注高端视听影像产业发展根本规律的新闻栏目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