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对于全球显示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中美同时有一个重大投资项目落地,且都是外资主导。不过两个项目的技术和产业差异却比较巨大。
鸿海携手特朗普pk LG再投广州
据彭博社等外媒7月27日报道,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等人,于7月26日在美国白宫共同宣布,鸿海旗下富士康将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立一座液晶面板生产工厂。
该消息比之前传闻的70亿美元投资要多出30亿,也创下了外资公司在美国的最大一笔工业新建投资。预期100亿美元投资将在未来四年内完成。富士康表示,这座位于威斯康星州东南区的全新厂房,未来生产的LCD面板,应用范围包括电视、自动驾驶汽车、航空器系统以及教育、娱乐、健康医疗、尖端制造、办公室自动化、互动零售到安全生活等,重塑消费者日常科技体验。
同期,韩国LG显示器公司于7月25日对外宣布:将在广州市建设一家生产OLED大尺寸面板的合资工厂,其面板主要用于电视和电子广告牌。这一合资工厂坐落于广州开发区,与其2014年正式投产的8.5代线液晶面板工厂相邻,目前已正式动工。根据LG官方网站,合资工厂的注册资金约为157亿人民币,总投资额约为450亿元,LG将持股70%。
合资工厂另外30%的股份,由广州凯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凯得科技)持有。且这不是双方首次合作。在2012年LG于广州投资上述8.5代线液晶面板工厂时,凯得科技就是LG的合作伙伴之一,并持股20%。这一液晶面板项目的另一个合作伙伴是创维,持股10%。凯得科技的母公司(全资),广州凯得控股有限公司是广州开发区为支持高新技术发展和资产运营而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对面板行业的投资属于广州市的“通过资本引导产业方向”的政策性投资。
LG和鸿海的新项目,合计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即便在资本密集的面板行业,这也是空前的大事件。
两大项目,巨大的“中美有别”
LG广州项目,鸿海美国项目几乎同时落地的消息,值得人们比较这两个项目的差异。
首先,从项目进度看,LG广州OLED项目是“已经动工”;鸿海的美国液晶是“四年内”完成投资。按照一般的面板工程18-36个月的建设周期,LG项目广州项目显然会率先投产。
第二,LG项目目标产品是OLED显示。这是平板显示的下一代产品。而鸿海美国项目还在使用LCD这样的说明。某种意义上,广州项目是比美国项目先进一个世代的产品。但是,不排除未来鸿海将美国项目变更为OLED的可能。不过,从全球技术和规产布局看,鸿海在OLED上落后于三星、LG和京东方。
第三,从投资角度看,LG项目的信息更为具体:资本金多少、谁来出资都已经明确。鸿海美国项目,虽然拉了特朗普撑腰,但是还是一个PPT上的100亿美元。
第四,从政治高度看,LG项目是比较商业化的。广州市已经拥有LG的8.5代线,和在建的鸿海10.5代线两个项目。因此在新的工厂上,广州市的回旋余地更大。反观之,鸿海美国项目拉了总统、州长站台,此前还有日本投资家孙正义的红线,可谓之政治意味浓厚。
第五,从地缘格局看,“广州——深圳”构成了全球面板版图中的重要一块。特别是随着华星光电深圳11代线,鸿海广州10.5代线的开工,这个双城区域已经成为全球显示面板第一高地。且这个区域还集中了全球众多手机、PC、电视等下游客户厂商,众多上游供给厂商,华南理工等显示面板研发实力超强的高校。鸿海布局美国的项目,则是“添补美国制造版图的空白”——即便美国企业在液晶显示上游市场的产业链实力不俗,尤其是有3M、应用材料、康宁这样的巨头,但是这些厂商要么提供的是易于运输的上游产品(比如设备);或者主要产能不在美国(如康宁的玻璃基板)。
第六,从大区域格局看,东亚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面板产能、上游支持、下游需求,以及全球最大的区域消费市场。从这点看,美国只不过是一个第二位的消费中心。
综上所述,同时落地的同行业项目,LG广州OLED和鸿海美国项目,却因“中美国情”大不相同。某种意义上,这是中美制造业格局和实力的对比。
广州LG投资OLED,目标何在
对于全球显示版图而言,LG是仅次于三星的“二把手”。虽然近年来京东方的产能紧追而至,但是从技术先进性角度看,LG更领先一些。
这样的行业地位,决定了LG的压力——前面是三星的综合强势,后面是京东方的奋起直追。对此,LG的策略是OLED大尺寸的领先性。这个战略实施了七八年,但是受制于大尺寸OLED蒸渡工艺的难度,其虽然突破了技术难题,却未实现压倒性的规模。
反而,三星依靠在小尺寸OLED上的耕耘,树立了小尺寸OLED市场的标杆,并占据95%以上市场份额。2016年苹果决定下一代手机全面向OLED转型,带动了中小尺寸OLED需求快速升温。这给LG一个巨大“打击”——自己未成熟的OLED大尺寸,无法对抗三星已经成熟的OLED小尺寸。
所以,LG的面板事业面临了双重任务:第一保持OLED大尺寸的领先;第二OLED小尺寸要奋起直追三星。然而,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在资金上必然面临压力。后者让LG愿意采用更为灵活的“产业政策”。即在广州建设OLED厂,利用广州政府的部分资金和中国大陆地区的融资渠道。
作为LG合作方的广州凯得,是一个政府的项目和产业引导性投资公司。这样的合作伙伴,不需要担心,此前LG与飞利浦在LCD面板合作过程中的“主导权和利益分配问题”。在LG广州的8.5代项目上,LG和广州凯得已经有良好合作的范例。这有利于促使LG布局广州地区的OLED面板项目。
整体上,这是一个双赢的格局:对于LG而言,新项目这有力于保持OLED大尺寸上的领先优势,又集约了投资资金;对于国内显示行业,这是引入一个比较先进的项目,有利于良性的行业竞争和产业升级。
美国鸿海项目背后的“秘密”
美国优先和重振美国制造业,这是美国特朗普总统的竞选承诺、施政纲领和政治哲学。而如何实现这两点呢?外交压力是很好的武器。在鸿海美国液晶面板项目上,一系列针对鸿海、鸿海合作伙伴苹果的舆论消息,已经表明这个项目背后的“政治力量”。
或者说,从纯商业的角度看,鸿海美国项目未必是一个好选择。全球面板市场的版图已经确定在东亚,上下游需求和投资都落在这里——这是鸿海广州10.5代线能够迅速落地、开工的原因。
从未来市场的纯增量看,南亚和东南亚集中了20亿的人口,不错的政治格局和地区稳定性、不断发展的教育体系,这里是未来世界的经济增长引擎。这是鸿海此前有消息要在印度扩大投资、甚至建立液晶面板厂的原因。
但是,最后被提出来的美国项目,显然超过了印度项目的进度。原因很简单,上下游的政治压力。美国项目更多体现的不是经济利益的诉求,而是政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
然而作为一个大型工厂,鸿海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具体产品是什么?如果是大尺寸液晶,那么上游的支撑怎么办——液晶玻璃基板尺寸巨大、厚度很小,是极难运输的产品。京东方北京第一条高世代线,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康宁在本地设立玻璃熔炉。同时,大尺寸液晶未来市场格局会不会过剩、与OLED竞争优势何在,也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且美国国内不仅缺乏面板产业,也缺乏下游需求产业:全球手机、PC、TV产品是最大的显示消耗终端。这些产品的绝大部分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制造,其中中国大陆至少占了全球一半的产能。美国缺乏下游消化能力,这决定了鸿海美国工厂不仅是面板厂、不仅要拉住上游供应商、也要在下游上实现布局——或者说,LG广州只需建设一个面板厂,其他配套可以市场自发形成;鸿海美国却不仅仅要建立一个面板厂,而是需要建立一个上中下游的完整面板产业。其中投资的经济学风险、难度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7月底,鸿海和LG的两个“显示产业大礼包”,外表光鲜之下的内涵却绝不相同。正因如此,二者的实施过程恐怕也会大不一样。LG广州项目如期完成可期;鸿海美国项目再添变数的可能不小。一定意义上,这是中美制造业不同国情的缩微景观——都是引进外资,却玩出了完全不同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