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技术进步,总是受到产业参与者们等同的欢迎吗?答案是否定的!2016年开始,COB封装技术在小间距LED行业就遭受了“不同厂商不同态度”的“市场分歧”。
作为新选择,COB赋予小间距LED新方向
目前,LED显示屏的主流技术是“表贴工艺”。其中,厂商在“回流焊”阶段的“品控”能力直接决定了某一品牌小间距LED屏产品的:寿命、成本、故障率、维修率,以及最重要的产品参数“点间距”的水平。
某种意义上,小间距LED屏企业的“制造能力”,就是“回流焊工艺”的应用能力。
希达电子COB封装工艺小间距led:1.25mm
但是,COB封装技术的小间距LED屏产品却不需要“回流焊”:COB封装,直接把1000个或者5000个发光晶片焊接在预制的PCB电路板上,然后整体以环氧树脂包封。对于显示屏厂商,其主要工作“只是”将COB封装的CELL拼成大小适合的拼接单元或者显示器。
COB封装技术的小间距LED产品具有产品密封性能好、对应用环境敏感度低、画面像素点柔和,观感好、整体坏点率低、采用更换CELL的方式进行坏点维护时的可维护性高、极高像素密度下的工艺流程简单,精细技术工艺步骤集中等应用和产业特点。当然,作为一种新技术,COB也有在小间距LED行业积累不足,工艺细节有待提升、市场主要产品暂时处于成本劣势等缺点。不过这些缺陷都可以随着COB工艺技术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和解决。
LED显示技术从早期的“直插”到目前的“表贴”,再到方兴未艾的COB,一路演进的趋势是明确的。唯一的问题只在于“谁在什么时候能推动新技术成为王者”。
工艺差异和工程环节的不同,COB塑造新行业格局
通过以上简单的对COB工艺技术的介绍,足以说明COB小间距LED屏在制造阶段的特点:即绕过“表贴”和“回流焊”。
今天市场上的主流小间距LED屏的“表贴”工艺与COB之间不是“直接竞争”关系。COB是一种封装技术,表贴则是一种大量微小器件结构布局和电气连接技术。他们处于电子产业 ,尤其是LED产业的不同阶段。或者说,表贴是LED屏制造商的核心工艺,而COB等封装技术则是终端制造商的上游企业“LED封装产业”的“工作”。
因此,在COB小间距普及的过程中,就会涉及两个基本问题:1.LED屏企业,特别是在小间距产品上领先的企业,长期积累的“表贴”工艺经验和基础投资成为“负资产”;2.LED上游封装企业“抢”了更多LED屏核心工艺的饭碗。
COB产品中这种“上游封装”代替“下游焊接”的工程变化,将直接导致小间距LED行业“核心技术分布”与“市场价值基础”的变动。这也是行业内不同企业对COB产品态度迥异的根源所在。
小间距LED屏企业对COB技术的不同态度
就全球市场而言,小间距LED显示现在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即市场应用水平有限、与竞争技术产品比较市场占比较低。哪怕是在国内市场,小间距LED屏也在“初次普及”高峰阶段:即市场成绩斐然,增幅巨大、市场占比持续上升,但是存量市场有限,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这是小间距LED行业的基本“行情”。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行情的核心特点则是一个“新”字。即,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但是,现在,就是这个以“新”当头的产业,却面临COB与贴片两种技术工艺的“巨大替代”可能。
对于小间距LED屏市场份额领先的品牌而言,这种技术路线上的“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就像“新房换新房”。前期在贴片产品上的投资,刚刚进入“稳定回报期”,就面临更新换代。这其实等于“最大程度抵消今天市场优势品牌的先发优势”。这种行业变化,对市场优势品牌,尤其是对小间距LED这样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必然形成“难以选择”的战略矛盾。
另一方面,小间距LED屏市场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行业。整个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新入行企业比较多。从国际上看,行业应用水平比较低,国际巨头,例如索尼、三菱都处于“后发状态”,而采用差异化的技术,构建高端市场口碑,以COB为切入点无疑是这些品牌一个比较好的策略选择。
同时,小间距LED屏与液晶大屏、DLP大屏之间的技术竞争、市场竞争,也使得这些行业的厂商“必须”进入小间距LED行业。对于这些在LED显示上积累较浅、没有贴片工艺经验,且市场后发、产品端轻资产化的企业而言,COB技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即便是对于国内的LED显示企业,有些在小间距领域的起步也是比较晚的。这些企业抓住小间距LED行业成长机会的手段无非两个:成本优势,或者拥有技术独到性。选择COB技术路线,本身则可以形成和行业领先者的产品差异化,并弥补“后进入者”的时间劣势。
也正是因为以上四种厂商,在小间距LED产品上的“布局结构不同”,导致了COB技术目前主要支持阵营至少具有如下两大特点之一:第一,新入局者,例如行业内的一些后发品牌、多数国际巨头、液晶和DLP大屏行业的厂商;或者第二个特点,轻资产的厂商,典型的是液晶和DLP大屏行业的一些厂商,这些厂商需要推出LED产品,却没有表贴工艺积累。
符合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LED行业参与厂商都更容易选择COB技术路线。例如威创、索尼、希达、恩倍思等。同理,完全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小间距LED屏参与企业,目前对COB持观望态度:这些企业多数是现有贴片式小间距LED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反对COB快速普及,也有足够的市场影响力在COB技术上采取“强者后发”的姿态。
上下游互动和技术转移,COB有深意
对于整个COB产业链而言,除了终端企业的态度,上游厂商态度也很重要:本质上,COB是封装技术,它自身就属于上游封装行业。
在LED封装格局中,COB的占比不是很大,但是多数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即小份额高利润。同时,过去几年COB市场的年度成长率高达2成以上,每瓦成本则降低了8成左右。行业预计,未来三年,COB封装年成长率会在15%以上,且成本进步下降。COB封装在照明、显示背光等市场会进入中等价格产品区间。
COB封装的这些特点,简单概括就是两个方面:1.更赚钱、2.良好的增长性。这两个点基本决定了封装业对COB的态度具有“未来确定性”。即封装行业愿意在此技术上多做投资,且投资额总体稳定。
同时,从小间距用LED封装器件角度看。COB封装和贴片式封装,上游行业在价值分成上是明显增加的。且COB封装还具有更低的物料和人工成本占比,技术和设备成本占比更高的特点。这也有有利于小间距LED行业在整体产业的人力和物流成本上涨中保持终端竞争成本。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对于封装产业而言,不会在COB和传统贴片产品之间做明确表态。更多的COB订单是有利的,但是封装业也不希望贴片产品迅速被替代,因为后者依然能保持良好收益。这样的上游格局决定了COB小间距LED的发展,具有足够的上游基础、没有上游阻力,但是,也不会出现上游市场帮助推广COB小间距LED的情形。
封装市场对小间距LED在COB工艺上的态度,实际上给予了下游终端企业在COB时代保持“产业链”的机会。即下游企业研发封装技术、进入封装市场,做从晶片开始到整屏的垂直整合是有希望的。这条路线是很多后发的专业LED显示企业征战COB的路线图。从COB封装工艺自身看,COB是一种适合订制化产品的封装工艺——这个特点决定了小间距LED屏企业自己做COB封测没有“传统化LED封装工业的规模依赖瓶颈”!
综上所述,COB技术的小间距LED不仅是一个对“上游封装友好”的工艺路线,也是一个有利于下游行业延长产业链的路线,同时也有利于轻资产化的品牌产品运营。
COB渴望挑动行业力量大格局
对于COB时代的小间距LED市场,最可能的预期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两种“巨头”:
第一种是不涉及上游技术,安心做终端的品牌。这些品牌将主要发力系统能力、解决方案和客户市场规模等行业竞争点。第二是充分的长产业链品牌。这些品牌掌握COB封装核心技术和产品制造过程。这使得他们必须获得一定的规模客户群(虽然COB封装不像传统LED封装那样需要巨大规模,但是也依然是一个比贴片工艺更需要规模支撑的技术):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OEM。
以上两个路线布局的共同特点都是“规模性”更强。但是,除此之外,依赖于LED封装行业的上游产能,普通的品牌、小企业进入COB这种应用性更好的小间距LED屏市场的门槛并不高,甚至比表贴工艺更低。
所以,最终无论是喜欢“深技术”路线,还是喜欢“深市场路线”,COB小间距时代都会是群龙与鱼虾共舞的特征——只不过,群龙的市场比例、市场稳定性和每条龙的“个头”会比今天贴片产品时代“更具优势”。
在以上这些变化中,今天贴片LED屏企业的选择将是重要的看点。如果市场路线、对COB技术的跟进出现误判,不排除一些巨头就此衰落的可能。事实上,在LED显示从直插到贴片,从大间距到小间距的过程中,领头羊阵营都有“跌落的病鹰”。这一规律COB时代也难保不在复验。
总之,COB现在不仅是小间距LED行业的技术挑战、创新方向,更是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奇变点”。对于后者,最明确的证据就是今日,不同背景厂商对COB产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